早就聽說雨補魯天坑是一個天然氧吧,卻一直未有機會前往探個究竟。此次史學家陳翰輝老師來到興義,隨著他的心愿,終于第一次走進了雨補魯的神奇。
雨補魯位于興義市清水河鎮,按同行人的說法,雨補魯出自彝語,為低洼之地的意思。想必原居住或發現此地者應為彝族同胞。
按照地質理論,所謂的“天坑”,是地下暗河長期沖蝕形成喀斯特溶洞之后,地表大面積塌陷而形成的一種坑凹地形。一般都是地勢兇險、陰冷潮濕、環境惡劣、人跡罕至。
而雨補魯天坑卻打破了人們的習慣認識,是一個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站在高處遠遠望去,雨補魯天坑呈喇叭花形,周圍奇峰林立,高低差600多米,底部平坦,有良田、山泉、古樹、石屋、溶洞,風貌奇麗、渾然天成,是罕見的有人居住的天坑。
其實走進雨補魯天坑后,讓人更感慨的是在此繁衍生息了600多年的陳氏后人。歷史的凝重,讓人追溯。
在明朝洪武年間,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大敗于鄱陽湖,在突圍時亡于流箭,陳氏族親為躲避追殺,逃至普安,因與董姓當地人不和又逃向興義,行經雨補魯天坑時天熱難耐,便到天坑半山腰上的龍潭取水止渴,休息片刻,一口清涼甘甜的泉水下肚后甚為愜意,便舉目望去,惟見四周山峰環護、綠蔭覆蓋,正是遠離戰亂的天然屏障之地,就此住了下來,生養至今,已由當時的幾戶人口繁衍成126戶的天坑人家。
拾級走進有些破舊的“陳氏宗祠”,供奉的“陳氏歷代昭穆考妣之位”,似乎在默默地訴說著什么。兩側的對聯“樂聆敬仲三鐘曲,學少子昂萬卷書”,講的是陳氏樂師鼻祖陳敬仲創造了不朽的宮廷樂章,以編鐘為代表的歌曲詩賦,讓林中鳥獸聆聽后,癡迷于其中,醒后悟道,鳥語花香,呦呦齊鳴;以陳子昂學富五車為榜樣,其不朽的千古絕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陳氏子孫奮發圖強。祠中柱上“三教一體人道佛道天道道道光明大道,九流同源人法佛法天法法法通達大法”的對聯,道明了儒、釋、道三教,一脈相承,都是教化人們靈魂的光明大道,多流派學術,萬法一統,三教精華,乃人天正理的主張,畢顯陳氏家族曾掌大漢王權的不同凡響。
《中國姓氏通書》中譽為“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的天下第一家,指的就是唐宋時期江州義門(今江西九江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的陳氏祖宗,創造了十五代、三千多人口聚族而居、同炊共飲、孝義傳世、耕讀傳家、家無私財、族產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范。“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便是對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生動寫照。直至元末,陳友諒兵敗鄱陽湖,朱元璋洗劫“義門陳”,陳氏的后裔紛紛逃亡天下,人間家族的奇跡就此消失了,但留下的遺風卻揮之不散。
生活在雨補魯天坑的陳氏后人,于每年的元宵節都要通過掛幡祭祀活動的舉辦,集中展現中原文化和先祖家風,向世人宣告陳氏族人歷來的家訓與禮教。這不僅是陳氏先祖留下的民俗傳統,更是其教育后輩敬畏自然、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的寶貴遺訓。經多年的傳承和完善,已經成為陳氏后人的立家宣言。
如今,雨補魯天坑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人文歷史,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和重視。當地政府已將其列作“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2016年4月7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和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系列活動之一的“鄉村復興與鄉建模式推廣”研討會在雨補魯召開,國內多名建筑、藝術專家為雨補魯的開發建言獻策;并將“中央美術學院(興義)教學實踐基地”落戶于此,直接提供到位的指導服務,力爭把雨補魯天坑打造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落,讓興義在中國的旅游版圖上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雨補魯天坑的美好前景是值得向往的。在保持原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進行的民居改造,已初見成效,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興旺了當地的“農家樂”。除了天坑的奇觀和古樸的村寨外,沉淀的人文歷史是旅游文化的一道“大餐”,是萬萬不能遺失的。天人地和諧依存的陳氏家風應值得大家研讀和推崇。
歷史可以回味和借鑒,但不可以復制。今天的作為就是明天的歷史。走出雨補魯天坑的石門甬道時,我不由有了一些聯想,是天坑的天然屏障護佑了幸運的陳氏后人,人為而建的石墻又能防范什么呢?一段求生逃亡的悲壯歷史,總會讓人心有余悸,不得不防了。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