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橋,特別是家鄉那座橋——邵橋。
初春傍晚,扶欄下望,河水宛如美麗的少女,深情地撫摸著橋梁,羞澀地漾著漣漪。那河畔的垂柳,如“夕陽下的新娘”,解開高高盤起的發髻,俯下身子讓長長的秀發,垂進緩緩的流水中,靜靜地梳洗著。遠處黃昏中的村莊,猶如一座金色的童話宮殿。
夕陽扯起紛亂的彩霞,也扯起我記憶中的那個古老傳說。宋朝有個皇帝的女兒得了病,連續嫁了五家,男人都死了,公主成了愁嫁女。于是,皇帝便劃撥了這里——澮河北岸一片肥沃的土地供養女兒。為公主耕種的,多是南岸的光棍漢。那時沒有橋,他們就在澮河最窄處打下幾根木樁,橫上一根長木,形成了獨木橋。因為這里的人都姓邵,便有了“邵橋”這個名字。
我清楚地記得孩提時邵橋那佝僂的身影。那是一座年代久遠的木架橋,它像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憔悴無力地支撐在河上。橋上有各式各樣的木板——床木板,廢木料等。人走在顫悠悠的木板上,透過板縫望著渾濁的河水,不禁心驚肉跳。
那時的人們多么渴望重建這座橋!
改革開放后,奇跡出現了。隨著西邊臨渙、海孜、童亭三座煤礦建成投產,邵橋迎來了新生,一座雄偉堅固的現代化鋼梁水泥橋,令人難以置信地出現了。它長150多米,寬14米多,如同一位巨人橫跨在澮河之上。橋面開闊平坦,白色欄桿精雕細刻。從遠處看,宿渦公路似一條黑飄帶,邵橋就像是這條飄帶上的一只白色的蝴蝶結。這個“蝴蝶結”承載著一輛輛貨車、客車,把原料送到工廠,把機器帶給農鄉,把乘客送到彼岸……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邵橋又將迎來第二次新生:機械化的巨輪要從橋下通過,邵橋又將重建。重建以后,一艘艘巨輪將從橋下通過,把河南永城,濉溪的臨渙、南坪的物資,送往長江水系,送向遠方……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