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初,終于實現了武夷山的尋夢之旅。
人人都說,武夷山碧水丹山,九曲瀠繞,如詩如畫,有天然的詩韻之美。其實,說起本人與它的情緣,同樣可以用一個關鍵詞——“盤桓”來概括,那種曲曲折折,飽含著“回環旋繞”的詩意。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幾次與它擦肩而過,失之交臂。越是仰慕它的美麗,就越是見不到它的真容。70年代一次搞材料外調,由金華、衢州去了上饒;90年代初一次開著車子經麗水、建甌、南平去廣州貿易洽談會,兩次“直指武夷山下”,近在咫尺,卻因使命在身,一次次錯過了。
沒有想到,之前,爬山涉水,日夜兼程,則欲速而不達。而這一次,坐上了舒適的高鐵,從廈門出發,僅僅兩個多小時,就來到了心儀已久的東南勝境——武夷山。
一
尋夢之前,這種尋找和等候,最是做功課的好時候。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縱貫閩贛邊界。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有紅巖挺秀,碧水涵幽,“奇秀甲東南”的美譽。更兼黃山之奇,桂林之秀,西湖之美,泰山之雄。古詩為證:“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即九曲溪,發源于三保山,入武夷,折為九曲,盤繞于群山之中,長約10公里,且曲曲澄碧清澈。而所謂“六六奇峰”,是指環繞九曲溪畔的大王峰、玉女峰、接筍峰和天游峰等三十六峰。
除了碧水丹山,武夷山還是道教的圣地,曾將其列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六洞天,號“真升化玄洞天”。傳說掌管這片土地的山神為武夷君,故武夷山之名。由此而來。天下的各路神仙,修煉到功成德就,上天入仙班之前,都要聚會于此。經過一番考核,脫胎換骨,才可以去天庭,進入仙班。
剛剛走近武夷山,想到了一個人——北宋的宰相李綱,他乃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一度起用為相,力圖革新內政,但不長時間就被投降派排擠下野、一貶再貶。當年李綱游此填詞,留下一首《江城子·游武夷》曰:“武夷山里一溪橫,晚風清,斷霞明。行至曦真館下月華生,仙跡靈蹤知幾許?云縹緲,石崢嶸。羽人同載小舟輕,玉壺傾,薦芳馨。酣飲高歌,時作步虛聲。一夢游仙非偶爾,回棹遠,翠煙凝。”可以想象,那一刻詩人的升沉起落、榮辱憂患,已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融化,將亮烈、寬闊和堅韌藏于詩篇的字句之中,其品格如云一般高潔,水一樣剔透。
默誦著李綱這首《江城子·游武夷》,行走在山奇水美之間,仿佛身心經過了一番洗禮,同樣產生了美感,也飄飄欲仙了。
二
這次出行,純屬臨時起意。到了廈門,在高鐵北站的旅行服務中心預約,拼編成了七人一組,其中北京三人,臺灣桃園二人,加我和老伴,輕裝簡行,次日出發,省去了許多環節。
兩小時多一點,抵達武夷山北站,“地游”接站直奔景區,先登天游峰。除了北京的兩位小姊妹,其他人都已過了花甲之年。就我們這個年齡段,登峰有點艱難。可就是沖著“不攀登天游峰,不能算到過武夷山”的那句話,無人甘于落后,都毅然決然上去了。
天游峰,山高408.8米,東接仙游巖,西連仙掌峰,壁立萬仞。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上天游的一覽亭,踞萬仞之巔,瀕臨懸崖,憑欄遠望,武夷的山山水水可以盡收眼底。然而,想要登上這個制高點,必須攀爬888個臺階。從山腳下朝上看去,一節節臺階鏈成的一條上山之路,直上直下,猶如從云霧山頂中拋下來的一根繩梯,晃晃悠悠,飄忽不定。登峰的一路上,大家互相攙扶著,臺灣桃園的曾先生戲稱我們“七仙登天”,又說這是兩岸同胞攜手“親情游”。人人大汗淋漓,一邊大口喘氣,一邊談笑風生。抵達“一覽亭”,“一覽眾山小”,頓時覺得心胸開闊。再憑欄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懸浮;山下九曲蜿蜒,竹筏輕蕩,儼然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在自己的腳下緩緩展開。
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弓身低頭,關注腳下的每一節臺階,喘氣休息的片刻,輕松地欣賞一下四周風景。一次次眺望,對心路歷程做一次輕描淡寫的盤點,就是這么丈量著,不斷地前行!
站在“一覽亭”,看著山下,談起了大詩人袁枚,覺得我們比他更多出了一種情趣。200年前,他游武夷山,未能登上天游峰,于舟上回望天游:“一樓高立萬峰巔,遠望迢迢在半天。昨日幸儂樓上住,不然還道住神仙。”而我們,身在峰頂,讀他的詩文,遐想他眺望山上的曠遠之境,又平添了一種“層云蕩胸”的浩然之氣。
去下天游,山道崎嶇,況味迥然。途中的天游觀,殿宇式的樓閣內設有茶室,坐擁“遨游霄漢”,細品一杯醇香的“大紅袍”,等補充了水分,慢慢下山,飛泉響落,古木濃蔭,陶然忘歸。
來到山腳下,于“壁立萬仞”處,老曾他打開相機,說:“兩岸同根,相見不易,做個紀念吧!”他拉著七人,偏要照個相,這才讓大家上車離開。
三
次日上午,安排九曲竹筏漂流。
導游稱之為“放歌九曲。”“放歌九曲”——高度的概括,豐沛的詩意,聽起來就讓人振奮,特有誘惑力。
2001年我和老伴曾去過巴山蜀水。游小三峽,坐在船上,逆流而上,激流險灘極具挑戰性,纖板卻磨破了纖夫肩上的皮肉,近乎蠕蠕而動。而這次九曲漂流與之不同,坐上了竹筏,順流而下。所謂的“船夫”憑借手中那根細長的竹篙,輕輕松松點觸溪邊或水里邊的那些巖石,便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了,一邊掌握著竹筏前進的方向,一邊指畫著沿途的風景,做起與游客交流互動的文章。省去了登山之勞,還有涉水之樂,簡直妙不可言。
郭沫若先生說:“棹歌首唱自朱熹。”
宋·朱熹的《九曲棹歌》曰:“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有《棹歌》的引導,自有一番動人心處的體驗。漂流一曲,在晴川的武夷宮前下水,旁邊就是大王峰,拔地而起,雄峙溪北,暢曠豁達。二曲玉女峰亭亭玉立,峰頂草木蔥蘢。宋·詞人辛棄疾詩曰:“玉婦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游人去后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望文生義,兩岸美景延續倍覺韻味無窮。三曲雷磕灘,溪水左折如鉤,藏峰洞穴一艘艘“仙舟”懸于峰腰,明人顧大典妙解音律,一首《幔亭峰》詞:“仿佛幡幢曳夕曛,峰頭曾宴武夷君。虹橋已斷云茵冷,鳳管鸞笙杳不聞。”是那么的微妙,又是那么的含蓄。四曲過古錐灘,山秀水媚,大藏峰與仙釣臺隔水相望,“樂在松間聽翠鳥,啼聲句句好詩篇。”沉浸其中,也樂在其中。五曲平林渡,深幽奇險。朱熹曾在峰下的紫陽書院講學十年,“筏行五曲綠波間,兩岸丹山鎖岫煙。精舍依然松竹老,隱屏峰下憶前賢。”由此而成了武夷山景區之精華。六曲從伏虎巖邊擦肩而過,迎面而來的仙掌峰,峰頂就是天游峰,而且蒼屏峰北麓,深藏著小桃園,猜想此處應該會有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的一番閑趣吧!七曲峰高灘險,溪北老君巖,氣勢雄偉;南岸獺空灘,灘陡流急,激浪飛濺,人云:“七曲灘頭尋妙句,鷺飛沙渚戲吟翁。”八曲山勢漸開,視野豁然開朗,過了芙蓉灘,水流潺緩,鼓子峰像凌空綻放的兩朵蓮花。九曲曲徑幽通,來到村石橋,“名山閱盡到乎川,齊云亭下星村渡,雞犬桑麻又一天。”親山近水,云淡風清,立于天地之間,心境已經超越了山水。
四
接下來的行程,去一線天。
從伏羲洞進入,巖內深處,仰望巖頂裂開一罅,如利斧劈開,相距一尺,長約百米,漏進的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明人徐渭有詩為證:“雙峽凌虛一線通,高巔樹果拂云紅。青天萬里知何限,也伴藤蘿鎖峽中。”
一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說頗多。有說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有說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據科學分析,認為武夷山的紅色巖層,由砂巖、礫巖和頁巖相間成層,巖性松脆。在地殼抬升的中,受壓力的影響,產生斷裂,形成裂隙。在流水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逐漸擴大、延長。洞中,我等手腳并用,方可側身而過。時而,冷不丁地有一兩白蝙蝠飛過,嚇得游人一聲聲尖叫。間或又有涼風從石罅中習習吹來,冷颼颼地,禁不住想打個寒顫。原來洞口石壁上,明明寫著“風洞”二字,系宋人徐自強所書,十分醒目。
洞內洞外,兩個世界。記得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寫道:“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一次武夷山之旅,滋養身心,讓我讀懂了所謂“有限的形體,可以承載無限的心性。”從而,在自己的內心,找到了這樣一種有限中的無限。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