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聽雨聲,尤其是春天,尤其是平靜的夜晚。
雨不要太大,也沒有大風。或者是漸漸走來的雨聲,或者是從夢中醒來聽到的雨聲。雨滴落在屋頂上,落在地上,落在水上,落在別的什么東西上,交織成一片,像一首既不高亢,又不沉悶,溫柔纏綿的小夜曲。我聽著這樣的雨聲,可以靜靜地入睡,也可以輕輕地醒來。在這樣的夜里,我會睡得格外香,醒來心里也會感到清凈,好像什么事也不用我操心,好像整個世界都被一種安詳籠罩了。
我靜靜地醒來了。不知道是什么時間,天還黑著,應該是半夜吧。窗外有一種呼呼的聲音,是雨聲。聲音輕柔溫潤,持續著,沒有高低強弱的變化,沒有風的呼嘯。這正是我喜歡聽的雨聲。
聽著雨聲,我靜靜地想,為什么下雨的夜晚,尤其是和風細雨,我睡覺格外香甜呢?中國的農民很勤勞,很辛苦,他們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難得休閑。他們知道“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靠著土地生活,就不能慢待了土地,不用別人逼迫,自己也要勉力為之。同時,在幾千年來都是靠天吃飯,如果沒有老天的眷顧,光靠人們的辛勤勞作是不行的。所以,他們既要辛勤勞作,又要祈求年頭風調雨順。于是,下雨天就成了農民最輕松,最愜意的日子。下雨天可以不干活,盡情休息玩耍,又有雨水為人們澆灌土地,多么幸福呀。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也干田里的活,就難免受到這種影響,所以在雨天睡覺格外塌實。有這樣的說法:“工人歇禮拜兒,農民歇陰天兒?!?/p>
說到風調雨順,就想起小時候聽奶奶講過的一個故事。孫猴子要坐玉皇大帝的寶座,說:“憑什么你能坐,我就不能坐?”于是玉皇大帝就把寶座讓給了他。他也盡職盡責地行使權力。下界要雨,他就下雨,下界要風,他就刮風??墒翘烨绲臅r候,農民說旱了,要下雨。而下雨的時候,經商的人又抱怨,總下雨做不了生意;沒風的時候,行船的人說沒風行不動船。而刮風的時候,種果樹的人又訴苦,風大坐不下果。下界一會兒要雨一會兒要晴,這里要靜那里要風,弄得孫猴子抓耳撓腮如坐針氈,應對不來,只好把寶座又還給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告訴他,要讓下界萬民平安,百業興旺,你要根據他們的需要刮風下雨,比如風順河道刮,雨在夜里下。那時我也知道這不過是個故事,是人編造出的故事,但仔細想想,又覺得實際情況好像真是這樣。晚上下雨的時候比較多,有河流湖泊的地方風比較大,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現在已經知道了這其中的道理。夏季雨天比較多,雨的形成,是由于地面的水汽受熱蒸發,到空中遇冷凝聚。當水滴增大,重量超過了空氣的浮力,就會落下來——這就是雨。而夏季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水汽白天蒸發,到晚上落下來,是正常的現象。風的形成是由于溫差的存在。水面溫度較低,陸地溫度較高,水陸相接的地方存在明顯溫差,所以容易導致空氣的流動——這就是風。所謂的神話,其實都是人們根據自然現象編出來的。
聽著雨聲,想著大田該播種了,這雨來得好及時。春天的雨是最珍貴的,農民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春天的雨聲也是最好聽的,因為春天多是鋒面雨,均勻、輕柔、細膩、悠長,下起來不急不躁,不緊不慢的。不像夏季,氣流活動劇烈,或者酷暑蒸人,或者大雨傾盆,多是對流雨,又急又大,而且忽晴忽雨,還常伴著電閃雷鳴。夏天顧不上聽雨,也聽不出韻味,甚至還讓人膽戰心驚。
聽著雨聲,想起杜甫在詩中說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說中了春雨的特點。看來春雨也有助人而不張揚的精神。想起李商隱在詩中說的:“竹塢無塵檻水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看來聽雨的情趣古人就有。而我自己也很坦然:因為我并不是故意附庸風雅。兩首詩一是寫春,一是寫秋,一個無聲,一個有聲,情緒立意都不相同,可謂各得千秋。
聽著雨聲,也想起了雪聲。冬天下雪也是有聲音的,雪聲比起雨聲來,要輕柔一些。簡單而形象地說,雨聲是嘩嘩嘩,雪聲是沙沙沙。我喜歡靜靜地下雪,不喜歡那嗷嗷叫的刮著大煙炮的暴風雪,就像不喜歡狂風暴雨一樣。對于農民來說,雪和雨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們都知道“瑞雪兆豐年”這個話。農民則說:“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聽著雨聲,又想到近幾十年來環境的破壞,導致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極端天氣經常出現,風不調雨不順,旱澇不均,災害頻生。我不僅生出一種憂慮:今后像這樣懷著塌實的心情聽這樣靜靜的雨聲,會不會也成為一種奢望?
雨聲更襯托了夜的寧靜。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寫道:“下了一天雪,到深夜還沒有止,屋外一切靜極了,靜到要聽出靜的聲音來?!边@是怎樣的境界呀。聽著雨聲,我仿佛也聽到了靜的聲音:除了雨聲,萬籟懼寂。
且享受這種安詳與寧靜吧,我又漸漸地進入了夢鄉。我夢見了祥云暖日,細雨微風,人生笑靨,五谷豐登。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