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一個下午,我們驅車前往永康橋。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去永康橋,是從貴州岔江過鋼板橋,經過幾個村寨翻過幾道山梁,才抵達群山深處的永康橋。今日再去,由云南境內的羅平縣鐘山鄉老渡口村去永康橋,很是快捷。
順著新修的平整的山路,穿過橋頭村,不一會兒,便到了半山腰的開闊空地。停好車,我們沿著石徑拾級而下。
雖正值深冬,可天氣格外晴暖。遼遠的藍天青瓷一般,浮著幾朵白云,煦暖的陽光懶洋洋地照射著山川峽谷。在明亮的陽光里,巍峨的群山線條分明,顯得格外的俊朗剛硬。清爽的山風輕輕吹拂,山道兩旁,灌木叢生,枝葉有青有黃,別有風味,一只不知名兒的小鳥在其間上蹦下跳,鳴聲清越。幾棵快落光了葉子的樹高高而立,長長的枝條直刺晴空。三兩叢雪白的蘆花在清涼的山風中兀自搖曳,婀娜極了。
走過百十級臺階,下至谷底,一座青石拱橋呈現于眼前,此橋便是橫跨在云、貴兩省險峻河岸上的永康橋。
滔滔黃泥河,界滇黔兩省。千百年來,上云南下貴州,此處是擺渡的必由之路。然水勢湍急,不離舟楫。值江水盛漲,渡河尤險。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翻山越嶺,穿越黃泥河大峽谷時,面對這波濤洶涌的黃泥河曾寫道:“北經矗崖下半里,下頻江流,則破崖急涌,勢若萬馬之奔馳,蓋當暴漲時也。”“峽逼路下,兩旁山勢,似覺當人面而起。”如此澎湃急涌,真不知當年徐老先生是如何出滇的。
民國七年,貴州興義的劉昌潛先生倡修此橋,造福于民,歷時數年修建而成。永康橋為三孔石拱橋,橋身長72.4米,寬6.8米,高31米,橋的護欄用長石條拉砌而成,橋墩由江底用青石板堆砌而成,非常牢固。
石橋架于黃泥河上如飛虹,橋面中間平坦,由六排青石鋪成,兩頭各有8個臺階,每個臺階有4排青石。橋底正中懸著一柄鎮河寶劍,傳說能斬妖除魔。劍上雖已銹跡斑斑,但劍體仍完好無損。據說,河水從不會漫過劍尖。
走在橋上,腳下一塊塊石磚,歷經風雨的磨礪侵蝕,斑斑駁駁,枯黃的野草遍布石縫,仿佛綿長的光陰,鋪了一地。
橋下,激流翻滾向前奔涌,刀一樣的峭壁直插在洶涌的河水中。幽深的黃泥河水撞擊著裸露的礁石,卷起一個個漩渦,沖擊、拍打著兩岸的千仞峭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兩岸的石壁上便有了凹凸灰白的斑點,曲折迂回的線條。
如今,由于上游建了一個老渡口水電站,黃泥河平靜了許多,已看不到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記中所描述的磅礴氣勢了,甚為遺憾。不過,電站的建立,能讓山區人民用上電,也是一樁益事。再則,以后上游電站關閘蓄水時,下游河床顯露,或許還可行走峽谷探險呢。
走到橋對面,便是貴州。順著蜿蜒崎嶇的驛道上行約千余米,藤木掩映的陡峭石壁上刻有“滇黔鎖鑰”,由于風雨霜雪的剝蝕,字已有些風化,山體上也形成條條襞溝。
再往前,是一道青石砌成的拱形門樓,上面有民國九年刻的“峭壁”二字。整個門樓苔痕斑斑,長滿荒草,滄桑至極。
走過古老的門樓,站在半山腰,俯瞰谷底的永康橋,巋然矗立。抬頭遙望,山巒寂靜,層林蒼翠。茫茫群山中,橋頭村白墻青瓦的古樸房舍在傍晚薄薄的暮靄里飄飄緲緲,宛若仙境……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