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是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境內的一條清流,全長58公里,堪稱一幅綿長的畫卷。江,因地而婉轉;縣,緣江而得名。金秋時節,我有幸沿江采風,難禁思緒涌動,正所謂:“千里采風到桃江,思緒如潮涌胸膛。靜賞湖光映山色,喜聞老農說小康。思古覽今道感慨,游目騁懷贊輝煌。拙句未及敲聲韻,行旅倥傯綴成行。”
說桃花江是一幅綿長畫卷,毫不夸張!沿江有鳳凰山、桃花湖、羞女山、浮邱山、洪山竹海和羅溪瀑布等著名景觀,江水迤邐,風光秀美,畫韻清幽,賞心怡神。
佇立江畔,放眼遠眺,最為媚人的是羞女山。其連綿綽約之姿,酷似一個浴后剛出水的裸身美女仰臥在大江邊,逼真而神奇,實屬造化的一尊“維納斯”杰作,我真的看呆了:“猶似美人剛出浴,英姿颯爽立天際。朦朧益顯容顏媚,綽約倍加倩影奇。秀發披肩成飛瀑,衣帶揚風化碧溪。老友笑我心太癡,竟然看得眼發迷。”
羞女山后有一眼羞女泉,泉水純凈清冽,淙淙匯入江流。早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到桃江采風,所見桃江女子均膚白水靈,身材勻稱,楚楚動人,遂創作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曾傳遍南洋,蜚聲海內外,使桃花江披上了十分神奇的色彩!很多人不知道湖南有個桃江縣,卻知道湖南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羞女泉的這一文化背景,使我不能不遐思綿綿:“確信人杰因地靈,此地風光是不同。街巷阡陌多羞女,村閨山姑皆倩影。人面緣何似桃花?泉水原來可美容。我來雖過霜降日,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地人說,桃花江所以成為“美人窩”,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里的人們愛喝擂茶。當然,江南愛喝擂茶的地方不止桃江。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但不同地方的擂茶又有不同的特色和風味。桃江擂茶則以芝麻和花生為主要原料,入碾缽擂碎后用白開水沖泡,再放白糖制成“甜飲”。桃江的婦女懷孕后特別愛喝擂茶,據說喝擂茶越多,養出的嬰兒越白胖。我在這里接受擂茶的款待時,品味到更多的是擂茶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擂茶是茶非純茶,滑過舌尖即難忘。杯杯民俗親情濃,口口芝麻花生香。濃縮物華天寶意,品盡五谷豐登糧。人道茶釅也醉人,夢里還想醉桃江。”
桃江特別值得夸耀的景觀是竹海!桃花江一帶氣候溫潤,盛產楠竹,是中國著名的“竹子之鄉”。踱步竹海,你會禁不住詩情涌動:“南國多竹早知道,此地有海不曾料。眉揚驚嘆無窮碧,風起頓掀萬頃濤。虛心有節足堪敬,周身無處不是寶。面對竹海思緒飛,波翻浪疊涌如潮。”
桃江縣不僅自然風光秀美,而且文化積淀豐厚。這里,既有上古女媧煉石補天和炎黃二帝設臺祭天的地名文化與傳說,更有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流放此地的種種歷史遺跡。桃花江與資江相匯處的鳳凰山,相傳便是屈原撰寫著名詩篇《天問》的地方,世稱“天問臺”,原先所建“天問閣”今已蕩然,但碑碣尚存,令人不能不“思接千載,心游萬仞”:“我來登臺為朝圣,臺階不高通蒼穹。詩人詰問膽魄壯,蒼天不答風雨驚。千年云際留身影,至今山谷響回聲。莫道星移人影邈,豐碑矗在人心中。”
沿桃花江畔悠游,在青竹堆翠的山坳,在曲徑通幽的叢林,在溪流婉轉的橋頭,在碧水如鏡的水塘,你若留心,隨時都會看到恍若畫家用淡墨和丹青勾描點染的山水小品。這些小品尺幅雖小,也都韻味別具。唐代詩人王維所說:“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途中,我就信手采擷了一串這樣的“紅豆”——
比如《山坳農家》:“山坳曲徑水塘,門向陽。農家院落淺淺粉壁墻。竹叢翠,山花燦,柑橘黃。幾位老人閑坐話家常。”
另如《竹海探幽》:“海闊林密光暗,路蜿蜒。悠游踱步漸覺紅塵遠。清肺腑,聽天籟,吟詩篇。頓覺心曠神怡已成仙。”
又如《橋頭倩影》:“伶伶巧巧婷婷,腳步輕。相伴攜行笑迎朝霞紅。過石橋,走曲徑,隱竹叢。笑聲清脆陣陣似銀鈴。”
……
啊啊!走進了“美人窩”,真有點心醉神迷;離開了桃花江,實在是依依不舍!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