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煙波浩渺的青海湖,我們109國道繼續向行。 遠處的祈連山脈雄壯、荒蕪,連綿到天際邊緣。盡管是夏天,遠處的山峰依舊積雪覆蓋,零星林木點綴其中。高原的藍天離大地很近,白云從眼前飄過,伸手便可扯下一片,心境依然開闊。大巴在盤山公路上左擺右晃,眼前的山變得異常雄壯,一座連著一座,被低矮的青草覆蓋著,中間點綴著成群的白羊,偶爾山坡上也會出現幾十頭黑色的耗牛。這些黑白相間的生靈們,在綠毯似的山坡上顫動著,不但美,而且和諧。山勢越來越高,遠望盤山公路已細得像條絲帶了。
終于來到了茶卡。這里是一望無際的空曠,喧鬧中透著寧靜。茶卡鹽湖也叫茶卡或達布遜淖爾。湖面海拔3100米,東西長15.8公里,南北寬9.2公里,呈橢圓形,總面積105平方公里,相當于16個杭州西湖。茶卡鹽湖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被稱作“青海四大景”,被國家旅游地理雜志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
午后時光,高原的陽光很充足,天空湛藍,中國的“天空之境”茶卡是一片白色,清澈的湖水和雪白的鹽晶交織在一起,編出一張無邊的鏡子,藍天白云倒映其中,山巒、藍天,白云相映成趣,繪制出了水天合一的圣美景象。
如夢的地方都有屬于它的美麗傳說。很久以前,這里十年九災,牧民們饑寒交迫。后來一位活佛路過此地,王公便去尋求,尋求富裕之路。活佛說:“湖里住著1000個巴里登拉牧(蒙語女神),那一顆顆晶瑩透明的青鹽,就是她們辛勤汗水的結晶,能夠帶來吉祥和幸福。”于是夏秋季節,當地的蒙、藏族牧民便前來采挖青鹽,對鹽湖更是奉作神明。五月十五日這個吉祥的日子,方圓幾百公里的牧民都帶著松枝、酥油、炒面、青稞、白酒前來祈求吉祥祭海。
在鹽湖廣場上,我們可見屹立著的炎帝制鹽、青鹽之光、茶馬古道、茶卡之歌、馬頭琴傳說、西王母寶瓶6座鹽雕藝術群,這或多或少也與這些傳說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考證:這些雕塑采用的是鹽湖原鹽和鹵水為原料,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將天然鹽晶和雕塑藝術完美結合,呈現出了迷人的藝術奇觀。這也成就了我國 “東有沙雕、北有冰雕、西有鹽雕”的雕塑藝術布局。
在鹽湖一帶,最吸引人的還是這空曠廣袤的鹽湖。通往鹽湖有人行道,是用純粹的鹽鋪就的道路。穿插其間的小火車軌道很是繁忙,小火車來來回回載著游人通向湖心游賞。鹽湖很奇特,一眼望去,整個鹽湖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有水的地方,就像鏡子一樣能照出人影來,湖水在陽光下從藍到白,異常壯觀。再看看那些堆積在湖邊的粗鹽,就像是剛剛清掃的積雪,硬硬的,碎碎的。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冰妝玉砌的鹽晶世界。
鹽湖很好玩,多數人都在湖岸蹦跳拍照,在這高海拔的鹽湖,不少女游客特意穿上大紅的衣裙,都希望拍出水、天、人完美融合的艷照。一些年輕的游人下到湖里趟水嬉戲,有的在湖里撈鹽晶打水飄,有的筑鹽壩圍湖水,有的還在湖水里擺各式的造型,做著各種各樣的鬼臉,更有一些小孩在湖里打水仗,你推我搡,追逐奔跑,玩得特嗨。我也迫不及待地脫掉鞋,穿上鞋套,扎起褲腿,加入了戲水的人群,投入到了鹽湖的懷抱。剛一下水,發現這水涼絲絲的,腳上就連隔著鞋套也有一絲涼意,水的壓力將鞋套牢牢地貼皮膚上。鹽水也就十來公分,腳底是白白的粗礦鹽。慢慢趟著鹽水,小心的規避湖底的溶洞。越往前走,鹽也越顯純白,環顧湖的盡頭,天、地、湖連在了一塊。再往前走,人竟然有種要飄起來的感覺。蹲下,回到童年,尋找童趣。把水里的砂鹽筑個小壩或是堆個小山。時間一晃就是個把小時。興致頗高,不知不覺臀部、腿部的褲子都已浸濕。上面留下了片片鹽斑。離開湖水,被高原的太陽一曬,手上腳上立即便有了鹽跡斑斑,甚至還露出白皙皙的鹽。
整個下午,我們采集鹽,我們戲水,我們拍照,這里留下了游人快樂的身影……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人群漸漸離開景區。傍晚的風很猛烈,溫度也降低了不少。回望鹽湖,透明的水紋隨風一浪一浪推向岸邊,輕緩的水聲觸動了心底的柔弱,不經意間便有了一份眷戀。漫步在鹽粒鋪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意猶未盡,被撕開的云端慢慢閉合。夕陽就躲在云層后面,微微透著紅光,這里更加靜謐、安詳。
(老錢2019年8月初稿于鎮安,2019年11月5日定稿于達仁 陜西省鎮安縣達仁鎮 錢家明)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