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的另一邊,其實還是坡。無數個山坡相連就形成了丘陵,我所在的村莊位于丘陵的中心,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捷徑。好在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后,每年都有大批青壯年走出窮鄉僻壤,去外面的城市掙大錢,改變了原本貧困落后的面貌。掙錢畢竟不是撿錢,也有個別人受不了外面的苦,又回到村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開工雨天休息的悠閑日子。隔壁劉二娃就是回村過悠閑日子的人。
二娃從小就很機靈,是第一批走出村莊的“勞務工”,闖蕩一年就回來了,用他的話說“錢掙夠了”。
“外面的世界就是好,二娃出去一年變化真大。”“可不是嗎?你看他那溜光的頭發,筆挺的西裝,還有腋窩下面脹鼓鼓的皮包……”“唉,要不是我這老腿兒邁不開,不然我也去了外面。”左鄰右舍私下議論著,無不向二娃投去羨慕的目光。留守在村的老人家除了種點莊稼,就是聚在一起閑聊,最開心的事莫過于聽二娃講述城里的故事。一時間二娃成了村里的焦點人物,路過誰家門前,都會被邀請去坐一會兒,聊一下。還有不便行走的老人,天天盼著二娃從自家門前路過,等啊,盼啊,望穿秋水。
人沒來,可以等,但時間從來不等人。二娃整天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到處吹牛,半年過去,大伙兒才知道他的話并不靠譜,掙來的錢基本上揮霍一空,曾經的“焦點人物”到了申請低保的地步。雖然家里快要揭不開鍋,但他依然改不了西裝革履的派頭,外在形象勝過吃飯喝水。老人們不再聽他的故事,更不會邀請他講,二娃就這樣“另類”一般地在村里存在著,晃晃悠悠又到了一個春天。
眼瞅著適齡青年開始談婚論嫁,媒婆們忙完張家忙李家,就是沒去過二娃家。這下二娃開始慌了,可虛有外表,家里空蕩,別說媒婆登門,就連老鼠進到家里也會掃興而出。慶幸國家的政策好,二娃作為低保對象被安排免費學習養殖技術。村支書在村民宣導會上說:“根據我村桑樹種植面積居全鄉首位的優勢,特意安排劉二娃同志去縣里學習蠶桑技術……希望他學成歸來,造福一方。”村支書的話句句鏗鏘,可村民們不以為然。“怕苦怕累的二娃能學好技術嗎?”“學個啥,游手好閑慣了,只會吹牛。”你一言我一語,這話像一陣風,很快傳進了二娃的耳朵里,他裝著什么也沒聽見,第二天就隨各村派出的學員去了縣城。
那年妹妹結婚,我從深圳回到老家,才幾年光陰,村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眼前一亮。田埂山坡都載了很多桑樹,一片青綠;橫穿村莊的那條小河比以前干凈了,還修筑了河堤;村道鋪上了柏油,不再塵土飛揚。說起致富門路,母親告訴我,隔壁二娃被人笑話了那么久,前段時間被派去縣里學農技了,到時回來肯定咸魚大翻身。
日子一天天過去,二娃在左鄰右舍的質疑中回到了村子,再次成為村里的焦點。這次好似換了一個人,滿身風塵的他不像以前那樣走村串巷到處游吹,而是閉門不出,只有村干部時不時前往他家。左鄰右舍正納悶怎么回事時,驚蟄后的一天,村支書突然組織村民去二娃家,說是參觀學習。村支書親自擔當講解員,他說:“二娃去縣里學成歸來是村里的大事,學習很辛苦,回來后更辛苦,你們看看我身后新建的三間土屋就知道要花很多心思與精力的。”村民這才明白,二娃這么久的關門閉戶,原來是在后院修筑了土屋。土屋的墻壁是用竹子作骨,稀泥作皮,抹了一層又一層,墻體非常厚實堅固,還特意打了很多小孔,通風效果良好。屋頂蓋的稻草,防寒遮雨完全沒有問題。此刻,大伙兒向二娃豎起了大拇指,贊許聲此起彼伏,都佩服二娃有本事,真是今非昔比。大家去屋內走了一圈,沒有異味,感覺很舒適。支書介紹說,三間土屋是蠶房,是根據學習的知識建造的,今年先試點,如果成功了再全村普及。當支書邀請二娃談談感想時,二娃笑了笑,只說了幾句感謝村民的客氣話。看得出,二娃變得穩重很多,曾在他身上非常活躍的那些貶義詞已蕩然無存。
接下來的日子,人們看到二娃更加忙碌了。編織簸箕、搭建木架、給桑樹施肥、給蠶房消毒……身上的T恤衫總被汗水浸濕。谷雨過后,村委會出資購買的蠶種全部交給了二娃,二娃接過手當作寶貝一樣細心伺候。從蠶蟻到成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復雜。二娃向到訪的村民介紹說:“幼蠶適宜25℃左右的溫度,這也是當初建造土屋的目的,能防潮,能御寒,又能防暑,熱了打開墻壁小孔,冷了關閉小孔,還可以蓋實屋頂稻草,總之氣溫可控。從幼蠶到成蠶要蛻皮四次,這個漫長的過程是非常小心翼翼的過程。”講到這里,二娃拿起一條蠶子示范著說:“因為蠶子每蛻皮一次就意味著食量增加,你看它的體型胖乎乎的,吃飽就睡,睡醒又吃,所以要準備足夠供養的桑葉。桑葉要新鮮的,當天采摘當天喂養,積壓兩天的桑葉蠶子吃后會影響生長進度。每天喂蠶,還要每天清砂(蠶屎),事情多著呢!”村民聽得津津有味,不住點頭。有些村民還帶上紙筆做好記錄,以備日后自己養蠶之需。
二娃是那樣講的,也是那樣做的。天剛蒙蒙亮,就見他背著竹簍穿梭在各條田埂上,挑選最茂盛的桑樹采摘桑葉,大一點的桑樹一次可以采摘一竹簍,小的桑樹二三棵也能采摘一竹簍。摘滿一簍背回家又來摘第二簍,往返數十趟,天晴下雨從未間斷。“你看,那不是二娃嗎?下這么大雨還出來采桑葉。”“可不是嗎。他那斗笠太小,雨水都把一身淋濕了。”“唉,苦命的孩子,父母相繼離去,剩他一個人風來雨去不容易啊!”……兩位老人家在屋檐下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著,嘴里滿是憐憫。
自從二娃學習歸來后,他已變得非常勤奮。這天上街與二娃偶遇,我看他眼圈發黑,問起原因,他說這段時間蠶子要結繭,白天要挑選身體發亮的蠶子,晚上還要起床數次巡查蠶房,確保安全。二娃不是擔心有人偷蠶,而是生怕蒼蠅、蚊子、老鼠進了去。蠶子是溫柔的小動物,天敵甚多,一只細蚊也能要了蠶子的命。養蠶是件辛苦事,難怪二娃最近瘦了許多。
時光就像蠶吐絲,一絲一縷慢慢織。想快一點不行,想慢一點也不行。二娃每天挑選渾身透亮的蠶子到自制的繭樹上,方便蠶子找到支撐點去吐絲。瞅著蠶子都上了繭樹,省了采摘桑葉的事情,可二娃絲毫沒有松懈,越到最后越要淡定和堅持,不能急于求成。他索性從臥室搬進了蠶房,日夜守護著那滿屋子的寶貝。
當村干部再次領著村民去二娃家時,二娃正在將一筐筐從繭樹上摘下的蠶繭往車上搬。那年蠶繭十多元一斤,二娃用勤勞的雙手換來了應得的報酬。一沓鈔票在二娃枯樹皮般的手里捏著,瘦若猴腮的臉上綻放出幸福的笑。
在不久的村民大會上,村支書重點宣講了劉二娃同志的脫貧事跡,說二娃同志第一次養蠶就這么成功并非偶然,是因為他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靠勤勞的雙手換來的。一個曾經不務正業的閑散青年能有這么大的轉變,靠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靠的是他本人的積極進取和奮發圖強。二娃不僅養春蠶,還要擴建蠶房,養夏蠶和秋蠶。村委會已向上級申請了桑樹苗,到時各家各戶都會分發栽種。有興趣養蠶的人家,可派代表到二娃家免費學習,不過呢,到了用餐時間還是得回自己家吃,不管飯,這個情況大家是清楚的哈!
一席話說得村民們笑出了聲,有些大娘還笑出了眼淚。“是啊!二娃形單影只,誰來做飯呀?”
會議結束了,二娃的新“戰役”悄然打響。這次與之并肩作戰的有幾十戶人家。
國家免費發放的桑苗已分到各戶,村前村后到處栽滿了桑樹。另外,由政府撥款購買的蠶種和肥料,也按植樹面積分發下去。此時再看村莊,家外無荒地,家內無閑人,一心一意謀發展。
夏天過去了,夏蠶賣了好價錢;秋天過去了,秋蠶也賣了好價錢。一年下來,二娃富了,村民也跟著富了起來。
朝伺桑園暮看云,晨鳥歌唱蠶低吟。二娃曾說,世上最美妙動聽的聲音就是蠶食桑葉的沙沙聲,像風吹稻浪,又似雨灑大地。富了起來的二娃把“科技興農”和“知識渡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雖然早幾年就把蠶房擴建到最初的十倍之大,還請了工人幫忙打點,但他依然忙里忙外,不敢怠慢。時不時請來外地專家和客商前來參觀指導。用二娃的話說,那叫學無止境,必須推陳出新。
如今的二娃,已是全縣首屈一指的養蠶大戶。這條路雖說走得很辛苦,但終歸是走過來了。在接受采訪時,有記者問:“聽說您當年不愿脫下的西裝,后來為什么脫得那么干脆自然?”二娃輕松地說:“因為養蠶。”周圍的村民都笑了起來。二娃說自己在一本書上看到《成功,就是脫下你的“西裝”》的文章,不是因為西裝影響到養蠶,而是阻礙了自己的斗志,脫去的不是西裝,而是那層華而不實的偽裝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如今站在記者面前的二娃衣著樸素,定格在鏡頭里的每張照片都保持著新時代農民的樸實笑容。
當年不愿給二娃介紹對象的媒婆們,這下擠著去說媒,可二娃卻娶了鄰村那個為了救援失火家庭的孩子而被大火毀了左臉的“丑”女孩為妻。
二娃有了幸福的家庭,但他不忘初心不忘本,感恩黨和國家,感恩一起致富的村民。在村委會召開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會議上,劉二娃同志向村支書鄭重遞交了自己書寫的《入黨申請書》。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