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天也越來越熱,不由得就想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玩水的故事來。
在我們晉源老家,把游泳叫做“洗身子”。暑假里,有從市里來村里走親戚的孩子,聽不懂“洗身子”是啥意思,他以為洗身子就是洗澡呢,我們就會對他說,洗澡你去澡堂吧,我們可是要到河里去的。也有的說,我們是去害浮浮呀(晉源話:玩水水),你敢去嗎?他聽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傻傻地愣在那兒半天沒反應過來,邊撓頭邊說:“啥叫害浮浮呢?”我跟他講,在我們晉源,凡是念“水、睡、誰,樹、暑、薯、書”,我們都叫(fu)。他這才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那時村里不僅有泉水,還有河流。一到夏天,無論是村里還是村外的河,就成了娃娃們戲水的樂園。也有那膽兒大的,嫌河水不過癮,跑到晉祠公園的南湖去洗身子。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若是讓父母知道,會把屁股打成三瓣兒的,因南湖每年都有溺水的,所以家長們對此事從不姑息。
雖然被父母逮住會挨打,但晉祠南湖的水實在太吸引人了。我也曾偷著和小伙伴們去過幾次,幸運的是我沒被父母發現。那可真是個戲水避暑的好地方。水深處是水性好的人的游泳天堂。水深過腰是初識水性人的戲水樂園。像我等只會“狗刨”的只能在淺水處玩兒了。
小伙伴們在湖里一邊嬉鬧,一邊琢磨怎么才能浮起來。雙臂不停地拍打,腿腳亂蹬,但就是浮不起來。既然浮不起來,就鉆到水底下。我們管這叫“鉆雁咕兒”。突然有一天,“鉆雁咕兒”時不知不覺地抬起頭來,身體輕松地浮在水面上了。那個興奮就不用說了,終于找到感覺了。后來發現身體越放松浮力越大,如果把人體變成“大”字形,頭向后仰,一動不動就能平躺在水面上。我們把這叫“死人漂”。到了這一步,以后練習各種泳姿則順理成章。特別是能在水面上休息的“死人漂”至關重要,在關鍵時刻,它還救過我一命哩!
我大姑家就在晉祠公園門口的北大寺村,那次去大姑家,我們幾個娃娃去公園玩兒,不知不覺就到了南湖,正熱的難受呢,一看到那一池湖水,大伙兒不由分說,三下五除二脫了個光不溜,撲通撲通全跳到了水里了。游了時間不長,我的左腿小腿肚子突然抽筋了,一陣劇痛襲來,疼得我呲牙咧嘴,哇哇大叫。往四周一看,正處在水中央。生死關頭,頭腦迅速冷靜下來。求生的欲望讓我迅速改用“死人漂”。我盡一切努力放松身體,平躺在水面上。憑著兩只胳膊劃水拖動著僵硬的身體,一米一米向前游去。終于游到岸邊。上岸后,連吸氣的勁兒都沒了。小伙伴們趕來,發現我左腿肚子有一個石頭一樣堅硬的大包,連錘帶揉了半天才恢復。
這次歷險,終生難忘,能夠化險為夷,全憑會“死人漂。”時至今日還經常想起童年那懵懂的戲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