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歷三月初四,是父親88歲誕辰。然而,我們全家已不能再團聚在一起為他祝壽了,因為他已離我們而去。在彌留之際,手捧著政府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老人家淚流滿面,雖然此時他已不能講話,但我們知道父親內心的感受,那就是自豪和榮耀。
一九二九年,父親出生在宜陽,不滿十六歲就參加了八路軍。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隨部隊轉戰山西、河南、湖北、陜西等地,出生入死,九死一生。
新中國成立后,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父親,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是在山西山區工作,那里條件十分艱苦,他堅持在工作一線,卻從不叫苦叫累;回到家鄉后,他經歷了十年動亂,并被錯打成“走資派”。他心中始終有黨,不在乎自己的進退得失,仍為黨為國擔憂。
這期間,父親有八年時間是在當地最偏遠的山區公社做領導工作。那里距縣城的家有五六十里,山路崎嶇,不通公交車,出行全憑兩條腿,有時好不容易碰上一輛運貨的卡車,還經常被父親讓給老鄉。
幾十年過去了,遇到當年熟識父親的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夸贊的。這豎起的大拇指,就是對父親的最好獎賞。
進入晚年,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父親最珍惜的,直到離休,他對自己的待遇都很滿意,從未給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曾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說:“有那么多戰友在戰斗中獻出寶貴的生命,我能活下來就很知足了,不能給組織再增添任何麻煩。”
父親的工資在同事中不算低,可他生活儉樸,睡覺穿的背心洗得幾近透明,給他買了新衣,舊的他還是不舍得丟掉。然而,當每天讀書看報的父親得知汶川大地震后,心急如焚,不顧腿腳不方便,讓家里的保姆叫了出租,坐車將500元捐款交給組織……錢雖不多,但體現了一個老黨員赤誠的愛國之心。
按國家規定,父親可享受醫藥費實報實銷的待遇。多年前,就有熟人想借此便利報銷個人的醫藥費。父親知道后,嚴肅地告誡說:“這是國家給予我個人的生活待遇,不能鉆國家的空子,不能讓國家吃虧。別說是你,就是我的老婆孩子都不能沾這個光。”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父親沒有機會上學念書。參加革命后,父親跟著首長學認字。慢慢的,他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新中國成立后,組織上選送他到軍校學習,提高文化知識水平,錘煉過硬政治業務本領。父親極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非常刻苦。從他保留下來的學習筆記和作業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筆記和作業非常工整和認真。也正因為此,在后來的歲月里,父親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保留著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個好習慣一直伴隨父親到生命的盡頭。
父親的遺物中,幾十枚各種軍功章、獎章,都被他細心地包好,并寫上該獎章的具體名稱和由來,整齊地放在箱子里。我想,父親對自己革命的一生應該是甚為自豪的,這是父親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我會將它們作為傳家寶永遠珍藏。
然而,我知道,除了這些,父親還以他的一言一行“教”給我三句話:愛黨愛國、艱苦樸素、活到老學到老。這是父親留給我及我的家庭的人生箴言,它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