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迫于生計,父親帶著奶奶投靠鄉下親戚,借住在別人家的窯洞里,慢慢地生活有了起色。可打我記事起,每學期開學時,父親都要向鄉鄰借錢給我交學費。
日子雖苦,但父親從不怨天尤人。閑來無事,他特別喜歡唱《紅燈記》里的那段:“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邊唱邊打著節拍,特別開心。就這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成了他的口頭禪。在他的激勵下,一放學,我們就去拾柴、挖藥;節假日,我們還會幫家里放牛、割麥、鋤地……我們姐弟幾個都成了勤勞能干的“小鐵梅”。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父親常這樣說。他從不睡懶覺,農忙時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農閑時,他每天早起挑水、掃院、劈柴、喂雞……把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后來,他又栽了一園子果樹,即使在滴水成冰的時候,也會早早到果園里忙碌。他的手被風吹出一道道血口子,他用膠布一纏就又忙去了。
后來,我上了大學,有了工作。兩個弟弟共同開了一家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我們每次回家看他,他總說哪個親戚要蓋房了,錢不夠;村里哪家窮,孩子上不起學;誰家老人生病了……末了,他總不忘加一句“吃水別忘挖井人啊”!我們心領神會,盡力去幫助鄉親們。
父親的口頭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我們的自強自立意識,他那勤勞吃苦的作風和知恩圖報的品質,成了我們的精神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發布于等風也等你 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