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剛走到胡同口,就聽到一陣咿咿呀呀唱戲聲和鑼鼓的伴奏音。不用猜,我知道這是父親的“百姓戲臺”,又在上演好戲了。
說起來,父親對戲曲的癡迷,從童年時就開始了。那時逢年過節,周邊村子常有戲班子來演出,他年齡太小,獨自不敢走遠路,常央求爺爺帶他去看戲,像《秦香蓮》《打金枝》《卷席筒》等經典豫劇,反復看了多少遍都不厭倦。時隔多年,他還能準確背出很多劇目中的戲詞。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戲班子幾乎在農村絕跡,父親就在電視里看戲,卻總覺得不如現場看得過癮。有段時間,他在省城一處建筑工地打工,那里附近有個茶樓,時常有戲班子來唱戲,他為了能進去聽戲,幾乎天天去喝茶。等到工程結束時,別人都賺了不少錢,父親的口袋里卻所剩無幾——大部分付了茶錢。這件事不但惹得工友笑話,連母親也責怪他,畢竟父親的收入是家里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父親也為此自責,就不大舍得花錢去看戲了。為了賺錢養家,他先后輾轉了許多地方干活,直到家里的經濟狀況漸漸好轉,才停止了流浪的腳步,回老家開了一家小超市。生活安定下來,父親又開始癡迷于戲曲。最開始,他常去公園的露天廣場,那里不時會聚集一些戲曲愛好者,他們自唱自演,自得其樂。父親有時也會唱上一兩段,抒發心中的熱愛。
一年秋天,綿綿秋雨連下了好幾天,父親又想聽戲了,在家里急得團團轉。正巧一位戲友打來電話,也說在家里很無聊。父親靈機一動:“你叫上幾個老朋友,都到我家來!”沒多大工夫,幾位戲友一個個冒著雨都來了,小屋里頓時熱鬧起來,他們一起吹拉彈唱,十分盡興。期間,不知是誰感慨了一句:“再過些天,外面就冷了,咱們更不能到公園去唱戲了,要是有一個這樣的地方,時不時讓咱們過過戲癮,那該有多好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幫朋友離開后,父親繞著家里六間寬敞的正房轉來轉去,決定把其中兩間房子騰出來,專門讓大家來唱戲。想到就做,父親很快把屋里的東西搬到了西廂房,又仔細粉刷一遍,先后添置了音響、樂器,一切準備妥當,他才給戲迷朋友一一打電話。大家都為父親的無私奉獻點贊,并且約定,每周三和周日,都到我家來唱戲、聽戲。
如今,父親的“百姓戲臺”已經辦了三年多,日常用于添置設備、請大家喝茶等大大小小的花費,幾乎花掉了他經營超市一多半的收入。剛開始,我對父親的行為不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到父親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就連曾經癡迷于打麻將的母親,也跟著學起戲來,看到他們開心,我也開心。
戲曲是我們傳統的民族文化,父親搭建的這個小小戲臺,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愛好,也給更多戲迷帶去了精神上的享受,愿父親的戲迷人生,能夠演繹出更多精彩。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