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明志,你不要再拖累班級了。”年輕動人的班主任,略含失望眼神對明志說。
這是明志在一次逃課去繪畫回來取書包的時候,被教導主任在校門口撞個正著,班主任在教室里當面對自己說的一句話。資歷尚淺的班主任應該也是被教導主任訓斥后,對明志說的“肺腑之言”。有時候,我們的莽撞總是會意想不到的給周邊的人帶來傷害。
從小就不在乎身邊人看法的明志,這次真正感受到了危機感。
雖然,不分重點班和差班,但是班級間的成績比較還是很激烈。明志就讀的高中在當時真的是教學非常開放的一所高中,直到今日明志仍為能在這樣一所高中就讀而感到自豪。舉個例子,在最為緊張的高三,語文老師仍然會在加速上完教學內容后,打開教室的電視機,讓學生觀看NBA總決賽的最后一節比賽。
然而,此時明志卻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拿著班級排名表,看到自己的總成績滑落到了全班五十四人的倒數第五名。這是出乎明志意料的。
明志從小學習有兩個習慣:其一,考試前不復習;其二,考試不檢查。
在明志的觀念里,考試就是考驗平時所學知識是否掌握,既然是這樣,考試前復習的話考試不就變成了檢驗復習的能力了?考試不檢查也是明志的另一個觀點,即填上考卷的答案自然是自己認為是對的,如果不對自己干嘛往考卷上填?檢查的話勢必讓自己要在考試的時候要額外預留一定的時間,與其這樣還不如把時間都留給認真作答上。
一向自信的明志這次真的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刻,把身邊的人想了一遍,父母自然不是好的對象,在初中的時候,母親就曾因為自己對母親說:“有個壞消息,這次考試考的不好”。 母親則回復自己:“你什么時候能帶回好消息呢?” 原本想求安慰的自己,反而落得一句冷言。報喜不報憂漸漸成了習慣。
高中是自己強烈要求考的,父親原先給自己的安排初中畢業后去讀電力技術學校,三年畢業后則可以進入電力系統,有個鐵飯碗的工作。自己卻強烈要求考高中,考大學這條道路。班主任,則已經給自己下了最后通牒。
悅,已經在遙遠的新加坡。身邊的同學也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另類。
思來想去,自己還是只能和自己商量。這也許就是獨生子女的悲哀,往往在痛苦無助的時候只能自己去扛,分裂自己人格,虛擬一個對象與自我對話。
明志告訴自己現在的狀況在別人眼中已經是一個現實意義上的差生,唯一能做就是一天一天超越昨天的自己,在意其他毫無意義。當時學校是重點高中,學校有很穩定的大學入取率的統計,即在班級前十名,年級排名前一百名內的學生,有很大機會挑戰重點大學;班級十到二十名,年級排名一百到兩百名之間的只要填志愿不是很貪心,都能考入本一;其后就是本二、大專各安天命了。
需要感謝命運的是,雖然那時明志感受到無比危機感,卻沒有產生另一種負面的情緒——恐懼。到最后沖刺的時候,班級就有兩名成績不錯的同學,因為壓力太大,而休學。
畫完最后一張悅的肖像畫,將畫壓在家中寫字臺的玻璃下后,明志收起了自己的所有的繪圖工具,在最后的一年半時間中,全身心投入的了真正緊張的高中學習中。
加上最終的高考,擺在明志眼前總共是五次重要考試,一次會考,三次摸底考。明志沒有給自己定下明確的目標,唯有一條——五次考試一次比一次進步即可。無論成功或失敗,這是在初中時,自己對父親說的豪言壯語所必須付出的努力。
第三次摸底考結束,明志看著學校的排名表,班級第十三名,一個不是很吉利的排名,年級排名一百三十二名。這次,明志終于把開家長會的通知,告訴了父親,之前家長會的通知明志全部MASK了。家長會,班主任向學生父母講述了填寫高考志愿的注意點。回來后父親挺開心,因為大學夢即將可以在明志身上得以實現了。而對于明志來說,雖然已經進入射程,但是還是需要臨門一腳。
志愿沒有絲毫猶豫,本一,本二志愿全部填寫蘇州大學計算機系,勾選服從分配,理由只有一個,當悅回來的時候,能一起看“金色嘉年華”,而不會有任何錯過的遺憾,所以明志不想離開這片故土。
考前最后一天,明志和父母說了一聲后,沒有任何復習,沒有做一道練習題,沒有一絲顧慮,獨自一人來到了護城河邊,看著一片綠色盎然的沿河風景,獨自發呆。
那一日,終于到來,考場地點就在市一中,明志初中的母校,監考老師好幾個是明志初中的授課老師,熟悉的教室,熟悉的窗外風景,熟悉的課桌,在一片熟悉中,完成了五門考試,唯獨在物理科目考試時,考場防止陽光過強,在窗戶上蒙上了一層綠紙,這反而讓明志看考卷的時候有晃眼,眩目的感覺,但一切的一切終于畫上了句號。
這一夜,買了兩罐啤酒和一塊巧克力,在黑夜中,含著巧克力喝著啤酒,眼淚滑落眼眶,明志終于體會到了悅所說的那種人生滋味——苦與甜。
——謹以此篇,獻給需要鼓勵而仍沒有下定決心的高三學子——
(文/corego)
作者:corego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