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建的老房子,沒有物業、電梯,也沒有綠化,從外墻看,樓已經十分陳舊。和我同住在這棟樓里的都是一些和我一樣平凡的普通市民。然而我仍舊依戀這里,因為這里沒有現代化高檔次小區里住戶之間的陌生和疏離,在一起住了幾十年的我們,就像家人一樣:見了面打個招呼,天氣變了關照一下帶把雨傘,快遞來了代拿一下……這些,都是常態。
我家對門住著一家三代人,自從他家添了一個小外孫女后,我們這層就熱鬧了起來。因為小女孩在父母家的孩子中都排行第七,所以大家叫她小七。小七今年剛六歲,從進幼兒園起就一天不落去上學,并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上了課外輔導班。她特別鐘情舞蹈,每到周末上完課回來,都會在第一時間到我家來表演一番。進門后不管地板干不干凈,就一下子趴在地上演示起剛剛學到的一招一式,如果得到表揚,興致就更高,總要跳到熱得要脫掉外衣才結束。
小七性格活潑,從不怯場,嘴巴很甜,和每個熟悉的人都能說上幾句話。自從上了幼兒園,我發現她變化很大,一天比一天有禮貌,一天比一天講衛生,還能虛心接受批評,這一點特別讓人喜歡。
年初,因為疫情大家都過上了宅家生活,雖然就住在對門,我們也暫時不再來往。時間長了我難免會想起小七:這么活潑好動的孩子整天在家會不會受不了?好奇之下,我在微信上向小七的家人問起了她的近況。原來,小七的宅家生活豐富多彩著呢,背唐詩、搭積木、看電視、跳舞、拍球、打乒乓、打羽毛球,還會幫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那段時間他們家經常自己動手包水餃、包子、湯圓、春卷之類的吃食,每每這時,小七也會跟著學。我在她家人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她干活的照片和視頻,那里面她圍著小圍裙戴著護袖,煞有介事地模仿著大人的一舉一動,做坯子,放餡,捏緊成型,不大一會,就能獨立操作了。那湯圓、餃子、包子、春卷還挺像模像樣的。最不容易的是,她不像好多孩子只是一時興起,圖個新鮮好玩,而是認真執著、有始有終,到后來竟然學起了搟水餃皮。她興致勃勃地和我通過微信視頻聊天,并把自己的“作品”單獨放在一起給我看,看著她那副一本正經、有心有腸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滿滿的關愛下,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像小七這么小的孩子有的還得大人喂飯,而與此同時,很多家長重視的也就是單一的學習成績,我由衷地希望,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小七。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