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考前復習的最后一天,據我的經驗,這節課至關重要,臨時抱佛腳也好,押題也罷,常常成敗在此一舉,不可小覷。
這次期末統考的范圍是“議論縱橫”單元,我估計考《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特意在早晨第一節課上安排一個“地毯式”的復習。
孩子們很配合,一個個“知識點”的出示,他們常常異口同聲地說出答案。
課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小曹同學竟趴在桌上,手中的筆似寫非寫,我趁機提問他,他竟一問三不知。我心頭的火,一下躥了起來:都火燒眉毛了,你還不急!我聲色俱厲地告訴他:現在睡覺,開始做夢,做白日夢;現在讀書,開始圓夢,圓人生的美夢。我還強調,所有的失敗都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這個世界誰都不同情眼淚。
我的話擲地有聲,教室里鴉雀無聲。
這時,小宋同學推門進來了。他大概感覺到教室里的氣氛有些肅殺,識相地快速坐下,快速拿書,快速筆記。
我因為要趕時間,沒有追究小宋的遲到。
復習課繼續。然而氣氛畢竟有些壓抑。為了緩和一下沉悶,我說,我想用一副對聯來總結一下課文,老師出上聯,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對出下聯(不必很工整):鄒忌現身說法巧進諫。
同學們的神情稍微舒展了一些,小心翼翼地說出了如下答案:“齊王納諫如流振國威”,或者,“吏民踴躍進諫受賞賜”等。
那么“橫批”呢?
“君明臣賢。”班長率先報出了答案。我肯定他:齊國最終贏得他國的朝拜,確實離不開從善如流、勇于實踐的明君,也離不開善于思考、敢于并善于進諫的賢臣。
還有不同的嗎?我追問。
“忠言未必逆耳。”有人嘀咕。我如獲至寶,鼓勵他大聲說。
小宋同學站起來說,古人云“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現在,人們把苦口的良藥做成了膠囊、糖漿,所以良藥未必苦口;忠言,往往直指別人的缺點、弊端,所以別人聽起來刺耳,不舒服,但是倘若講究批評的藝術,忠言就未必逆耳了。
教室里響起了掌聲。
我剛想說些什么,有人冷不丁叫了起來:在批評里加點糖!
大家哄堂大笑。笑聲未止,我的心咯噔了一下。
我下意識地推了推眼鏡框,說:謝謝同學們的提醒,我錯了。剛才我的批評里沒有加糖,想必辛辣無比,小曹享受得齜牙咧嘴,臉色忽而緋紅,忽而蒼白,療效估計甚微。而后來者小宋,因為我們不得已的包容,他表現出將功補過的真誠。今天,我記住了:在批評里加點糖。我還要學會給感染的心靈消毒,然后小心地在上面涂上護膚霜。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