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鄉親們都親切地喊他大老李。
1979年秋天,公社著手推行包產到戶,可大家受“吃大鍋飯”的影響太深,頭腦很難轉過彎來,一個個均在觀望等待。時任村大隊長的大老李,便帶五六個社員代表赴外地參觀。到了那里,發現這里已經實行包產到戶,社員們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干起活來熱火朝天。
回來后,不等大老李啟發動員,社員們便想通了。就這樣,在大老李的帶動下,他們村成為全公社首個“吃螃蟹”的“小崗村”。那一年,大伙沒日沒夜地在田里忙乎,并嘗到了改革的甜頭。也真奇怪!地還是那片地,人依然是這些人,地和人的關系稍作改變,懶漢馬上變得勤快,糧食開始豐產。那一年,各家各戶有了余糧,紛紛養起了家禽家畜,村里呈現出“雞叫、兔跳、豬跑”的熱鬧景象。在吃食上,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大伙過的是“瓜菜代糧”和“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不忙不閑,半干半稀”的日子,現在則為“家里有糧,心中不慌”。看到如此喜人的結果,大老李心里甜滋滋的,覺得自己沒白操心,莊戶人的日子有奔頭啦。
1983年,隨著人民公社解體和鄉政府掛牌,大伙的思想更加解放了。可是,隨著吃面不再稀罕,一些人竟然不再喜歡吃玉米面、紅薯面,甚至用小麥加工成的“連跟倒”面,都嫌其中未脫去麥粒的皮,面粗且黑不說,搟出的面條韌性、口感都比較差,容易斷,湯水也渾。大老李意識到這里隱含著無限商機。他頭腦活泛,打起了干副業發家致富的主意,到鎮江買來面粉加工機器和柴油機,在家里開了一間面坊。但由于機器加工能力較小,加上附近幾個村子的農戶都趕過來磨面,每天都要在門前排起一條長龍,影響了效益不說,也耽誤了大家種地干活。大老李心里有些急,因為他平日里要忙公家的事,幾個孩子正上學,實在抽不出時間來給大伙磨面,只好請幾個人來幫忙打理。
眼看著老百姓家中的余糧一年比一年多,對面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精度和種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老李又動起了心思。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并動員親友一起入股,集資采購面粉加工成套設備,打算開辦一個大規模的面粉廠。不久,大老李向鄉領導請了假,說要到外地走親戚,獨自乘車外出,背著一個破舊的帆布書包,里面裝著扎成捆的鈔票,用舊衣服裹了好幾層,上面還壓著干糧、咸菜。費盡周折,來到上海市郊的一家面粉加工設備廠,沒想到產品緊俏,其中節能型電動設備尤為缺貨,想買可以,繳款預訂,一年后提貨。
廠長勸大老李:“你回家吧,明年再來。”大老李卻不同意:“如今趕上了改革的年代,發展變化快著呢,明年不知又咋樣呢?”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到財務室繳了預付款,訂購了最貴的一套節能型成套設備,錢花得一干二凈,連返程路費都沒了。大老李借用廠里電話,告訴家里他要晚些到家,硬是吃著自帶的干糧,步行或搭順風車,六七天后才到家。
好友大強也入了股,但他擔心大老李上當受騙,讓大伙的錢打了水漂,所以每隔幾天就到大老李那打探消息。大老李越聲明要相信廠家的信譽,他越不放心,最后還是以父母身體不好要住院為由,把入股的錢要了回去。當時,大老李家里開銷不小,哪有一點余錢啊!為了退錢,他四處借錢,跑了十多家,好歹給湊齊了。那一年,大老李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過年只給岳父送了一條魚,自家連豬肉也沒舍得割,賒了一個豬頭,所有的過年菜都從豬頭上出。
苦盡甘來。這群以大老李為首的創業者們,勵精圖治,把廠子越辦越大,越辦越紅火。三十多年來,從建面粉廠到辦板材廠,再到成立商貿有限公司,幾年一個臺階,實現了華美的蝶變。
做了多年董事長的大老李依然樸素得像一位老農。每次議事會結束,他便招呼大伙一起吃頓陽春面。從鎮三干會披紅掛彩領獎回來,他照樣來到街頭小店,坐下來心安理得地吃上一碗水餃。漫漫創業路,滿滿桑梓情。大老李一直致富不忘眾鄉親,數不清多少次解囊相助,修橋筑路,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哪一次他都沒有絲毫的猶豫。
這就是大老李,與改革開放結緣,并享受著改革紅利,永不忘本。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大老李的真實名字會逐漸被人忘記,但關于他的致富故事,一定會被人們牢記在心。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