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在外地幫著女兒看孩子,一直比較忙,無暇顧及其他。2011年深秋,我接到家鄉來電,初中同學胡延慶說,楊成想請我們班同學聚一聚。我頓時十分感動。思緒將我帶回到初中時代,楊成的形象重又鮮活在我的腦海中……
楊成是貴池中學老三屆學生,1964年起我們在一個班共同學習了三年。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楊成由貴池中學下放到雙橋公社七一大隊姚沖小隊。這是一個20多戶的小山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基礎差,交通也不便利,楊成一待就是八年,與鄉親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5年楊成招工了。當他挑著行李,回首望著姚沖小隊,心中百感交集。望著并不富裕的第二故鄉,他想著,如果將來有能力,我一定要回報這片熱土。
楊成招工到銅陵當了一名普通工人,一切從頭學起。改革開放的大潮到來時,他抓住機遇,勇于開拓創新。經過20多年的摸爬滾打,他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公司經理、市人大常委。
當工作生活稍有起色,楊成不忘初衷,掛念著下放時農村的鄉親們。1995年他第一次回到闊別20年的山村,看望那里的老鄉。他給姚沖隊20多戶老鄉每家送去100元見面禮。當時有一位老鄉剛出院,楊成特意登門看望,臨行塞給這位特困老鄉300元。那天,鄉親們送他到村口,不住的念叨“還是那個懂事的楊成,他沒忘記我們啊”。
通過這次接觸,楊成了解到村民們仍像以前一樣在小河溝里挑水吃,費時費力還不衛生。楊成心想,什么時候能幫助鄉親們喝上自來水就好了。
2003年楊成已是銅都閥門廠的廠長了,他一直惦記著鄉親們的吃水問題。這一年他再次來到第二故鄉,捐款5萬多元,給村民組每家每戶都安裝了自來水。當老鄉們打開水龍頭,清潔干凈的自來水嘩嘩的流淌出來,大家像過年一樣高興。這個小山村從此告別了在小河溝挑水吃的時代。
鄉親們的喜悅心情感染著楊成,返回時走在崎嶇不平的小路上,他心里默念,有條件一定要為鄉親們辦更多的事。
2013年楊成所在的閥門廠有了更好的發展。他再一次來到姚沖小隊。這一次楊成捐贈10萬元,為生產隊修了一條路;還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閥門等器材,為生產隊建了一道防洪抗旱水利閘。并且不辭勞苦,和鄉親們一起察看路線、勘測路基;與水利部門技術人員一起,聽取鄉親們的意見,制定修建防洪閘的方案……這些雪中送炭的事溫暖著鄉親們的心,也體現了楊成濃濃的知青情懷。“楊成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這是鄉親們對他的評價。
楊成的重情重義還表現在他濃濃的師生情懷上。我們和楊成同學三載,自1968年下放到農村后,各奔東西,很少聯系。楊成找到曾和他下放在一起的胡延慶同學,提出每年利用春節假期舉辦一次同學聚會。要知道隔了半個世紀、散落在各個角落的30多位同學要聚在一起談何容易。工作量瑣碎而巨大,但楊成熱情而執著,在他和胡延慶等同學的努力下,2011年首次同學聚會在池州如期舉行。大家說,要不是楊成也許我們這輩子都見不到面了。楊成總是說,我們班同學是上山下鄉的一代知青,走過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如今步入老年,大家更要互相珍惜,互相鼓勵。就這樣,由他籌辦和承擔的同學聚會,至今已持續了七年。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楊成每年春節都登門看望班主任李承銀老師、數學老師邱戎華先生,邀請兩位老師參加每年一次的同學聚會。此情此義讓大家心生溫暖。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貴池中學舉辦百年校慶,當時并不富裕的楊成捐款1萬元,為母校添磚加瓦。
這就是楊成——一位老知青的赤子情懷。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