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有了一種心境,就會遵從一生。
在老家村子里,老伯是個閑不住的人。那些年,農民們天不亮就到生產隊農田去勞作,只有下雨天,下不了地,才有機會休息。可在下雨天,村子里的人們,總能看見老伯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鋸斧等木工工具,走向村里那一座座小木橋。
在水鄉,河網密布,村前村后小河上都架有小木橋。不知從何時起,老伯心里總裝著那一座座小橋。那時,村里沒有公路,橋都是用樹木搭起的簡易小橋。村上物質匱乏,許多橋常年失修。上學時,走在橋上,我常常手腳并用,爬向對岸。多少年來,橋總讓老伯放心不下。晴好天里沒時間,下雨天去修橋,成了老伯的習慣。
老伯是我的堂伯。年輕時他自學木匠活計,對榫卯之作無師自通,打出的家具等木制品極致。下雨天,本可以在家做些木工活,賺些錢補貼家用,老伯卻獨自去修橋,沒有分文,還要倒貼自家房前屋后長的樹。對此,村子里的人感激老伯,也有人說他“傻”。他聽了不以為然,說修橋補路,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自從有了老伯的熱心腸,村前村后的小橋安全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許多年過去了,當我回到老家,站在那日夜不停流淌的小河邊時,腦海里就會浮現老伯雨里勞作在橋上的身影。
這些年,村子通了公路,河上架起了鋼筋混凝土大橋,老伯再也不用去修橋了。可是,他那愛管“閑事”的熱心腸未變。
老家的村子里,陳家修繕老屋子,占據了鄰里徐家的路,給出行帶來不便。徐家嬸子不開心,登陳家門,陳家嬸子忙里冷淡了徐嬸。話不投機半句多,雙方都不愉快,行若陌人。那一天,回老家,正遇老伯前去做工作。我就站在老伯的身邊,聽他與陳家、徐家嬸子說了許多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話。聽著老伯的話,我想起那“六盡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間,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的張、葉兩家,為爭一席之地,互不相讓。張父見子張英的家書:“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方。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頓時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葉家見狀亦讓出三尺,便有了這傳世佳話。聽老伯苦口婆心,兩家人都笑了,和好如初。如今,村子上人家的事,總喜歡找老伯說說心里話。鄰里間有了誤會和矛盾,愛找老伯和解。老伯更是樂在其中,便得了個“調解委員”的美稱。
回程的路上,我還在想老伯一生堅守的那些事。有些事,有些時,我問自己,是否將方便留給別人,或者將方便留給自己的同時,也能更多地利于別人?事與愿違,往往舉手之勞之事,視而不見。好多事,好多時,把時間給了日月,把善行給了吝嗇,把激情給了功利,把熱心給了自己。
人世間的事,不全都是美好,也有不快的時候。腳下要走的路,有平坦,也有崎嶇。更何況,花無百日紅,月只一夕圓,花好還要被風吹,月圓也有云遮掩。老伯遵從的那些事,可以拂去糟糕的心境,撫平崎嶇的路徑,給人世間更多的美好。生活中,像老伯這樣的平凡人與平凡事,想起時依然撼動心靈。
一個人,熱心什么事,體現素養與品質。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家備義田千畝,惠及鄰里衣食;得宅錢氏南園,贈予鄉里辦學。明王夫子:“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不為利祿所誘,節氣與情操守恒。今見老伯認定的事,竭盡全力一生,亙古不變,一脈相承,是有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