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良子,是烏蒙山區永善縣水竹鄉一個偏僻的苗族寨子。
當年,我還在水竹鄉工作時,有次下鄉給老百姓開動員會,因為白天農戶們都下地干活去了,便選在晚上召開會議。晚飯后,我和同事們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中良子。
那些年,中良子十分貧困,整個寨子人居環境特別差。大多數人家都是人畜共居,住房旁邊就是畜廄,有的人家一間茅草棚子,一半住人,一半關牛馬等牲畜,雞犬相聞、羊叫豬哼……特別是下雨天,寨子里到處是糞便和淤泥,讓人無從下腳,鄉親們常年都穿著水靴。住房是用茅竹搭建而成,用稀泥糊在竹子的縫隙之間,天長日久,泥巴脫落還沒有修補,冬天即使坐在火塘邊,四壁透風,也讓人瑟瑟發抖。
那晚的會議,是向鄉親們宣講脫貧致富、鄉風文明等政策,由于語言習慣等因素,大家不太聽得懂,我們反復地講解,直到深夜才結束。由于太晚,我們被安頓在寨子里條件比較好的一戶人家,他家是為數不多的土墻房,家里的衛生條件也相對好一些。
離開水竹10多年了,一直想要回去看看。因工作機會,我終于再次走進水竹鄉的中良子。寨子的變化,是我無論如何想象都想象不到的。遠遠地,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寨子,亮麗的特色民居,和諧的美麗苗寨,在山環水抱的綠水青山間,炊煙裊裊。
便捷的公路直通寨子,我印象中泥濘滿地的中良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兩層小洋樓,每戶人家一個獨立的院子,人畜分離,干凈整潔衛生。走進屋里,客廳、臥室、廚房、廁所,應有皆有,鄉親們也自覺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家家戶戶有了電視機、洗衣機、電飯鍋等過去城里人才能享有的“大件”用品。
隨著國家扶貧開發的整體推進,中良子被列為水竹鄉的新農村示范點打造,建設了特色民居、文化廣場,實施了人飲、公路和電網改造等建設項目。6年前,中良子又與雙旋等5個村實施連片扶貧開發,規范化種植草場、種植青玉米飼料、建設標準化畜圈、購買黃牛分批發給農戶喂養、發展“莊園畜牧”,為群眾脫貧致富增強了后勁。
欣喜之余,讓我們今天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良子苗寨,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的縮影。中良子,這個我曾經工作過的小山村,與無數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樣,正以全新的姿態展示著美麗鄉村的容顏,彰顯著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