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歸去來》中,有個情節——勞拉侮辱中國留學生蕭清,數落她搶去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校內工,并且將橙汁潑在了蕭清的身上。
蕭清為了消除誤解,把自己的校內工讓給了勞拉。勞拉知道真相后,向蕭清道歉,并給蕭清一杯橙汁,讓她也潑自己身上,蕭清卻把橙汁喝了。蕭清的做法,讓外國留學生折服,讓我們喝彩,這就叫“得理也讓人”。
一般情況下,無理者還要強詞奪理,更何況得理者,怎能輕易低頭呢!所以能做到“得理也讓人”,是不容易的事。
曾定做一件衣服,約好一周去取,去了沒做好。再約三日后去取,去了仍沒做好。店主總推說事多。
誰的事不多呢?誰的時間都一毛不值,誰的腿都是用來白跑的,“誠信”哪兒去了?
這些質問,咕嘟嘟直想往外冒,但我還是使勁兒摁了下去。又等了三日。
此事過后,我有點服了自己。終于學會了“得理也讓人”。
紅塵滾滾,熙來攘往,本就少不了摩擦;再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生活小節并非原則問題,何必較真兒呢?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姑娘上了高鐵,見自己的座位上坐著一男士。她核對了自己的票,客氣地說:“先生,您坐錯位置了吧?”男士拿出票嚷嚷著:“看清楚點,這是我的座,你眼瞎了?”
女孩仔細看了他的票,不再作聲,默默地站在他的身旁。一會兒高鐵起程了,女孩低頭輕松對男士說:“先生,您沒坐錯位,您坐錯車了!”
起初,感覺女孩做得漂亮、解恨。之后,卻感覺女孩做得有點過了,還是睚眥必報,“得理”后沒有“讓人”。
凡事說著容易,做著難。人在氣頭上,就像洪水翻滾,要立馬停下來并退讓,那是需要極大的自控力、極寬的胸襟與極高的修養的。
孔子也曾教“得理”的顏回“讓人”。
買布的與賣布的起了糾紛,買布的嚷:“三八就是二十三,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路過,就插嘴其中,欲擺平此事,結果引火燒身,買布的賭上了“頭”,顏回賭上了“冠”。找孔子評判,孔子判顏回輸。
讓了,顏回只是輸了“冠”;不讓,那就是一個腦袋。得理也讓人,孔子教顏回贏的是人格。
這有意義的一堂生活課,上了二千余年,一直到今天仍散發著光輝。
可見“得理”,仍需讓三分。不妨一試,海闊天空。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