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于五代世醫之家,父親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鄉村醫生,一些老鄉患有慢性病,都愿意找父親治療。為了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減少熬藥的麻煩,在病人病情穩定以后,父親往往會幫病人做一些丸藥,讓病人回家慢慢調理。
我從小就幫父親學做丸藥。首先要根據病情辨證論治開好處方,然后根據服藥時間長短,把藥物劑量擴大5至10倍,把藥物撿凈、曬干、粉碎。
過去沒有粉碎機,要用“碾槽”來碾碎。“碾槽”是用鑄鐵做成的船形凹槽,兩頭窄、中間寬,兩只腿可以穩穩地放在地上。配套一個鐵輪,中間橫穿一根木軸,手扶木軸兩端,鐵輪可以在“碾槽”內前后滾動,把藥物碾碎。“碾槽”有大小不同的型號,以適應加工藥物的多少。
加工時,父親坐在一個凳子上,兩只腳蹬著鐵輪木軸的兩端,使其在“碾槽”內來回滾動,把藥物碾碎,一只手拿著一根竹竿不時攪動一下“碾槽”內的藥物。碾一段時間后,把藥物倒出來過羅,羅出細粉,粗渣再繼續碾碎,直至全部變成細粉。
一開始,我只會用手滾動鐵輪,后來也慢慢學會了用腳,可以讓父親歇一會兒。
藥物碾碎后要用蜂蜜做成丸,先把生蜂蜜熬開,變成熟蜜。一方面增加其粘性,另一方面加入藥粉后可以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
加入適量藥粉調成軟硬適度的藥泥,在案板上搓成長條,再切成三錢重(約9克)的小塊,用手揉成圓丸狀,擺在盤子里備用。
如果藥丸較多,恐怕保存時間長了發霉或變干,還可以加上蠟殼,做成蠟丸。
做蠟丸要有模具——用硬木做成的表面光滑的圓球,上面有一個小洞可以插進一根竹簽。把蜂蠟加熱化開,用竹簽扎一個硬木圓球在蠟液中進出幾次,圓球表面就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蠟膜。稍涼一會兒用小刀橫著切開,拔下竹簽、取出圓球,就形成了兩個半圓形的蠟殼。將一顆做好的藥丸放進蠟殼內,把兩半個蠟殼對好,再用竹簽從原來蠟殼的孔中穿入,將藥丸和蠟殼固定在一起,再放入熱的蠟液中一次,藥丸外面就會形成一層完好的蠟層。拔出竹簽,用手趁熱捏住竹簽出口,將其封死。如果在此處蓋是一個小小的紅色印章“人參養榮丸”,既可以作為商標,又能掩蓋其封口的痕跡,一舉兩得。
這樣做成的藥丸,服用方便,酸甜可口,能保存較長時間,深受患者歡迎。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