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鄉下算是個文化人。解放前有幾畝地,爺爺變賣家產,讓父親上了幾年學。父親很刻苦,又善于鉆研,識了不少字,還會小學和初中的數學。父親的算盤在村里首屈一指,曾在食堂當過會計,心細如絲,分毫無差。
父親寫一手好毛筆字。百十戶人家的村子,兄弟分家寫分單、房屋轉讓寫房契、結婚寫帖子、寫信等等,父親是有求必應。特別是過年時,全村的對聯幾乎都是父親寫的。那時候沒有現成墨汁,需要用硯臺磨墨,我幾歲時就幫父親磨墨了。寫了對聯,還要寫福字,寫春條。往往是別人家的都貼上了,我家的還沒顧上寫。父親的正直與善良,很受村里人尊敬。父親從小就手把手地教我寫毛筆字。父親去世后,我也和父親一樣,盡力為鄉鄰服務,讓父親的一份愛心延續下來。
父親看過許多書,鄉鄰都喜歡聽父親講故事。當時鄉下的文娛生活非常貧乏,聽故事就是最大的樂趣了。白天在生產隊里上工,晚上端著碗來到大街飯市,坐在兩旁的青石板上,聽父親講故事?!对里w傳》、《楊家將》、《劉公案》等等,父親繪聲繪色地講著,人們如醉如癡地聽著。
夜深了,故事告一段落,大伙兒才戀戀不舍地回家去,等著第二天晚上再接著聽。
村里有座磚瓦窯,出了磚瓦后,里面好長時間還有余溫。寒冷的冬晚,人們就來到窯里,聽父親繼續講故事。沒有燈,伴隨著煙袋上一閃一閃的火頭,大家鴉雀無聲,只有父親有板有眼的講說,直到深夜。
正是父親的喜歡讀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兄弟。我剛懂事的時候,就天天纏著父親講故事,十來歲的時候,就讀了許多課外書,并且終身與書有緣。
對我們兄弟幾個,父親要求很嚴格,卻不苛刻。他從小就教我們讀書識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我們生存的本領,為我們長大后步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父親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那時沒有特效藥,父親也舍不得花錢買藥,便用一角錢買來一本油印的土單驗方小冊子,從上面找治病的方法。他跑到野外,采來中草藥,比如苦杏仁、瓜蔞等,炮制后服下,以減輕一點痛苦。這種病怕寒,整個冬天,父親沒有脫衣躺著睡過一個囫圇覺。打我記事時起,他總是披著一件破羊皮襖,背靠一大包用粗布床單裹起來的麥秸,整夜地坐著喘氣,咳嗽。一到白天,父親又硬撐著羸弱的身體參加生產隊勞動,去掙取不多的工分。
父親樂善好施,總是點點滴滴地去幫助別人。有戶人家蓋房子,窗戶做了一半,板材不夠了,父親知道后,毫不猶豫地把一塊好木板給他送去,還告訴他不用還。常有盲人來街頭說唱,父親總是搶著給他們送飯,還主動領到家里住宿,對他們問寒問暖,盡力關照。
父親只活了56歲便去世了,那年我剛十五歲。因為家窮,父親生前連一張相片都沒舍得照,這一點至今讓我們兄弟感到慚愧和遺憾。
沒留下一張照片的父親,卻永遠留在了我們深深的記憶里。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