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收到了太原師專的錄取通知書,那激動的心情自不必提了。因為某些緣故,新生報到時間定在11月1日。
那年,我已經參加了工作,在太原市建二公司木工組學徒。因為是學徒工,所以我的工資是月工資,即工作時間只要跨過當月第一天,就按滿月來計發(fā)。所以我打算在報到的那天再去工地上少半天班,并在組里師傅們的關照下就可領到最后一個月的工資。那時相對于人均月生活費4~5元的生活水平來說,每月20.60元的學徒工資也是一筆不算少的收入呢。
頭天晚上,我找出了一身新的工作服,帶好報到必備的錄取通知書、戶口本及糧油本等。因為家在學校本地,所以住校的被褥及生活用品等行李并不急于攜帶。第二天早上,我照常到工地上班干活。師傅們開玩笑地要我發(fā)了本月工資后請客,我都爽快地答應了。大約十點半了,師傅們催我快去學校報到吧。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工地。
工地離學校騎車也就二十幾分鐘,我風風火火地跑到學校報到處。來報到的人很多,但鮮有家長陪送的,大部分都是新生一人帶著大包、小包獨自而來,至多有兄弟或姐妹相伴的。我從工作服里掏出了所有的報到手續(xù),那時的報到程序很簡單,三言兩語之后,接待老師便給我分班,安排了宿舍房間和開學典禮的時間。
于是我來到了宿舍樓里,找到了我的房間,里面已經有四五個早來了的外地農村同學,正忙著安放行李。他們一見我穿著工作服,很是羨慕。因為工作服是那年頭“鐵飯碗”的標簽,其實從報到伊始,我就不再端這個“鐵飯碗”了。正當我和這幾位同學互作介紹時,一位在上鋪忙著安頓行李的同學踩斷了床上的一根木襯條,床板塌了一半。于是我們幾個人趕忙撐起床鋪,想修理一下,但沒有工具,也不知道學校里有沒有維修工。恰好我從工地走時,工作服里裝著木工鉛筆和卷尺,這下可用上了我的“顯擺”。我掏出它們,量好了榫頭尺寸,標在了一張紙上。隨即返回了工地,鋸好了一根木襯條,下午又帶上自己的行李及錘子、鑿子等,來到了學校宿舍里,幫助那位同學敲敲打打,修好了木床,又順便幫其他同學釘了幾個掛毛巾的釘子。頭一天報到,我便“秀”了一下自己的手藝,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大家熟悉之后,都管我叫“手藝人”。
雖然是小事一件,但當時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里卻讓我自信了一陣子。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來仍然令我感到欣慰。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