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朋友出去吃飯,我習慣性地啃起骨頭來,大庭廣眾的,確實不太雅觀。朋友似乎看不下去了,調侃說:"你的牙真好!"我把骨頭咬得咯咯響,說:"我爸的牙才好呢,這是我家的遺傳。"
我的老家在農村,小時候家里窮,常常吃不飽肚子,吃肉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非到了臘月殺年豬的時候。殺年豬后,家里至少有一個月時間是每天有肉上桌的,對我們一家人來說,那是一年中最為幸福的時刻。
然而,父親似乎不太愛吃肉。每次上桌,父親會先給奶奶、母親和我各夾一塊肉,然后自己夾起一塊骨頭來,說:"我最愛咬骨頭了,你們多吃肉,骨頭就交給我吧。"說著就"咯咯"地啃起來,還時不時地喝一口酒,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多數情況下,父親能把骨頭啃得連渣都不剩,惹得家里的小黃狗饞不可耐,也只能直勾勾地看著。
有好幾次,我也夾了一塊骨頭來,放到嘴里,無論如何也啃不動,就想著扔了喂狗。父親見狀,趕緊叫住我說:"骨頭給我吧。"他拿過我手里的骨頭,放到嘴里,只聽得幾聲脆響,骨頭就被咬得稀爛了。看著父親一臉得意的樣子,我暗暗佩服:父親的牙真好!當然,對于一些大塊的骨頭,父親也是無能為力的,只好扔給小狗,結果狗也咬不動。最后,母親找來一個鐵榔頭,把骨頭敲碎了,狗才吃下去的。
后來,我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家里除了養豬之外,還養了一二十只雞,逢年過節時,母親會殺一只給我們解饞。飯桌上,奶奶、母親和我還是吃肉,父親還是啃骨頭。通常一只雞吃完了,桌上連一根骨頭都不剩。對此,父親引以為傲。
那時候,我還不理解父親堅持啃骨頭的用意,只覺得,有人吃肉,有人啃骨頭,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浪費,這是多么奇妙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中,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幸福的。
直到上了中學,我才明白過來,沒有誰天生愛啃骨頭。父親之所以啃骨頭,無非是想讓我們多吃些肉。一個家里,總有一個主動啃骨頭的人。對長輩,這是孝敬;對子女,這是呵護;對家庭,這是責任和擔當。我覺得,啃骨頭的父親是偉大的。
后來,我踏入社會,結婚生子,而父親已經咬不動骨頭了。一家人吃飯時,我就學著父親當年的樣子,先給父母和我的孩子夾幾塊好肉,然后給自己夾一塊骨頭,說:"你們多吃肉吧,我牙好,咬得動骨頭。"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再需要為沒肉吃而發愁,而且開始注重健康飲食,講求營養均衡,愛啃骨頭的人已經不多。但對我來說,時不時地啃幾塊骨頭,既是回味過去的艱苦歲月,也是提醒自己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