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輩親”這句話在母親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她對我兒子的寵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真的是要星星不給月亮。
我們帶兒子去超市,他伸著小手“指點江山”:“買這個!買這個!”無論是零食還是玩具,母親統統放進購物車,買給兒子。我對母親說:“媽,這樣下去可不行,太慣孩子了,得有個規矩才行。”母親把眼一瞪,反駁說:“他不過是個三歲的孩子,要什么規矩!”
回家的路上,兒子一聲“奶奶背著回家”,60多歲的母親立即蹲下身子,開心地說:“寶寶快上來!”我沖兒子吼道:“你自己走!”兒子被我嚇哭了。母親對我的做法很不滿,說了我一路。看來,是該好好跟母親談談“寵孫”這個問題了。
回到家,我很鄭重地坐下來跟母親談。我首先“用事實說話”:“媽,你還記得那次,你給小寶買了一種他特別愛吃的冰淇淋,他吃完一只還要吃,一口氣吃了三只。結果呢,吃壞了肚子,上吐下瀉鬧了好些天才好。”母親聽了,沒吭聲。我接著講道理:“什么事都得有個度,你愛孩子是好事,但過度寵愛就是溺愛了。三歲的孩子正是學規矩的時候,如果總是無限度滿足他,他會越來越貪婪、霸道、為所欲為。”母親點點頭,依舊沒說什么。但我看得出來,母親把我的話放在心上了。
再去超市的時候,兒子要玩具車。母親說:“咱家有好多玩具車了,這次不買了。”兒子從來沒有遭到過奶奶的拒絕,立即大哭起來。母親見狀,只好妥協:“好,好,買!”我只好又跟母親講道理:“媽,他一哭鬧就滿足他,他就會以為哭鬧是法寶,下次還用這種方式求滿足。”母親無奈地說:“那怎么辦?小寶這么小,給他講道理又聽不進去。”
我跟妻子談起母親溺愛兒子的事,她說:“我看得出來,你說的話媽聽進去了,她也想做到寵愛有度,可就是沒有好方法。以后呢,咱們得全家齊上陣,齊心協力把兒子管好,而且還得讓媽高興。”
妻子的微信上訂閱了好幾個育兒公眾號,上面有什么好的方法,她就讀給母親聽。什么“如何應對孩子的任性”“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的吃飯習慣”,如此等等,有些方法很實用。母親悟性很高,聽了以后很快就能學以致用。最讓人欣慰的是,母親的觀念有了很大改變,她說:“溺愛孩子就是害孩子。愛孩子不是簡單的事,得有方法!寵愛有度,孩子才能越來越好。”
兒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變得越來越懂事。母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那次,我買了兒子最愛吃的芒果回家。兒子先拿了最大的一個給奶奶,然后再拿給我和老婆吃,最后他自己才吃。母親大贊兒子:“乖小寶,真棒!”兒子聽了美滋滋的。
看這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一幕,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