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躲在高枝濃蔭下開懷大唱,人熱得脫光膀子也嫌熱。太陽一出來就噴火,人像躲雨般躲著太陽。地面,早被太陽烤得像鐵板燒。
雖然放暑假了,我們更忙。早上割草,中午鋤草,下午翻薯苗,一刻也沒閑著。吃午飯的當兒,偶見街頭巷尾,有農夫挑著水桶出現。“賣涼粉,賣涼粉咯”。那聲音,像是魔力,把我們魂都勾去了。
我又去磨母親,拿出幾分錢,來到挑子前。
“買碗涼粉!”
“好嘞。”
農夫放下水桶,揭開蓋在桶面的紗布,用勺子到桶里舀一勺放在碗里,搗爛。再從另一桶里拿出糖醋,倒入碗里。一碗冰涼沁心、風味獨特的涼粉就制好了。
涼粉很像果凍,凝膠狀,透明。本身無味,須加入糖水、薄荷、姜汁、醋,過喉那刻,甜甜酸酸,滑爽膩溜,感覺美極了。
把碗舔凈了,還想吃。無奈再無零錢,吞吞口水,要么看看別的小朋友買了涼粉狼吞虎咽,要么訕訕溜走。
做涼粉的,都不是專業師傅,是農民零時客串。天熱季節,他們挑著涼粉桶,走街串巷兜售。那親切的叫賣聲,長久縈繞在腦際。因為季節性強,過了這會,便不再見蹤影。
稍大,我們便無師自通學會了制作涼粉。
制涼粉,需要一種學名叫作薜荔果的果子。它是種常綠藤蔓植物。多攀附在大樹上和村莊的斷墻殘壁、古石橋及庭園圍墻等處。有這種植物的地方,更顯古樸蒼涼。偉人有“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詩句。我們不管,我們知道那里長涼粉果就好了。
涼粉果的花似乎沒見過,估計很小。涼粉果六月長成拳頭大小,帶紫色了就成熟了。把成熟的涼粉果采摘回來,洗凈,切開,取出里面的種子和瓤。然后用手絹或紗布包起來,浸入涼水中。用手慢慢揉搓,會析出很多的黏液,涼水也慢慢地變稠。待種子和瓤不再有黏液析出時,就可以停工了。過個把小時,水就凝結成塊了,像透明的豆腐腦。這就是涼粉。
據說,薜荔果涼粉是南宋趙老夫婦首創的解暑食品,并取名為“涼粉”。又說,清明上河圖中就有賣涼粉的販夫。反正,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小吃。
涼粉果是一味中藥。《本草綱目》說它有祛濕利尿、清熱降火、解毒去暑去風濕痛功用,還說有補腎固精、活血通絡、催乳功效。不過那得待藥理分析后才有說服力。但涼粉爽口美味,入口有韌勁,能清涼降暑這是勿庸置疑的。現在,很少見人賣涼粉了。偶有賣的,吃得也怪,加酸梅湯,還有加蜂蜜、蒜泥、辣椒等調料的,據說別有風味。但我沒嘗試過。
我前幾年在莽山扶貧的時候,還吃到了當地人用一種小灌木綠樹葉做的涼粉,涼粉也是綠茵茵的。做法和薜荔果類似,口感也相近,多了一種薄荷的清爽感。從網上還知道,別地還有用涼粉草、石瓊花以及綠豆等做涼粉的。
涼粉果做的涼粉,是一道記憶中的美食,更是一縷抹不去的鄉愁。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涼粉,不啻于今日的可樂和酸奶,給了貧困日子美麗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