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村老太太,因當年父親臨終前的遺言,在只知墓的主人是新四軍戰士的情況下,用一顆赤誠之心堅持“家祭”無名烈士80年。老太太就是今年已108歲的凌秀英。
那天,在丹徒區寶堰鎮前隍村,凌秀英像往年一樣,將趕回來看她的兒孫們帶到兩個新四軍無名烈士墓前,祭奠他們,講他們的英雄故事,告訴兒孫們她對父親的承諾。只有3歲的女孩卞象象,在太太(爺爺的媽媽)和奶奶的帶領下,來到村頭剛修繕一新的新四軍無名烈士墓前,用稚嫩的小手獻上一束鮮花,代表這個農家的第五代人向兩個無名英雄表示敬意和懷念。
1938年6月,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抵達寶堰鎮,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司令部就設在前隍村。8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已經挺進江南的新四軍在當地武裝和群眾的配合下,破壞寶堰至榮炳的公路,阻止日軍汽車通行。被日軍發現后發生激戰,部隊和當地武裝邊打邊撤。幾個新四軍戰士為了掩護部隊,邊打邊往前隍村頭的水塘邊撤退,日軍被吸引了過來,終因敵眾我寡,最后有兩名新四軍小戰士在前隍村東的水塘邊壯烈犧牲,翌日被村民發現。雖然也有村民參加這次戰斗,但村里人誰也不認識這兩位戰士。鄉親們冒著生命危險將烈士埋在前隍村的祖墳山上。掩埋了烈士遺體后,凌秀英的父親對她說,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兩名新四軍烈士,他們是打鬼子死的,是為老百姓死的,他們就是我們的親人。凌秀英把父親的話牢牢記在心里。
從此,一座永遠的豐碑得以矗立,也終將改變后人的命運。
一開始,她隨父親祭奠烈士。1946年,凌秀英夫婦遷至烈士墓地旁結屋居住,離無名烈士墓只有不到200米的距離。剛到草屋居住時,她看到墳頭長滿野草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從此以后,只要路過無名烈士墓,凌秀英都會把墳頭的野草拔掉。每年的清明、除夕,還會到墓前敬香祭拜。
凌秀英想,她不能讓祭拜的香火因她而熄滅,這不僅是要信守父親給她的承諾,也是她潛在的心愿,是今生要做的有意義的事。
上世紀80年代初,經凌秀英建議,村里將烈士遺骨易地重葬。每次家里有親戚來,她都會說起這兩位無名烈士。別人家的祭品一般都到街上去買,她則是自己做,她覺得自己做祭品,更能表現對逝者的敬意。
每到烈士忌日與逢年過節,凌秀英會買來香蠟紙,帶領一家人祭奠。每次,凌秀英都要講新四軍的故事,“我們不能忘記新四軍。”“今天的好日子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這些話凌秀英不知說了多少遍,她擔心年輕人不能完全體會。
凌秀英堅持每年祭奠無名抗日英雄的事跡被發現后,她先后榮獲了“中國好人”、“第五屆江蘇省道德模范”等十多項榮譽。
如今,凌秀英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讓世人記住那個時代,記住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奮勇殺敵的崢嶸歲月。凌秀英多次說過,她的余生不多,但只要健在一天,就會把祭奠烈士這事堅持下去。因為,她已把守護新四軍墓地作為一種使命,心間矗立的是一塊永久的豐碑。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