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鴨坡村小住了近一周。鴨坡村離上海很遠,在海南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即使從海口過去,還要坐近兩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我之所以去那里,是想看看這個屬于國家級貧困縣里的小村莊,在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正在做些什么。
鴨坡村因昔日常有人在山坡放養群鴨而得名,這里被稱為瓊中縣北大門,自古便是商邑重地、交通要道,在抗戰中立下過功勛。這樣的革命老區,可以想見村里一直綿延至今的紅色傳統。鴨坡村總面積約八平方公里,現有農戶一百來戶,如果從附近省道另一邊專為全國各地的養老“候鳥”們建造的高樓大廈俯瞰,鴨坡村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日落時分,云蒸霞蔚。
臨近中午時,外面的氣溫超過30℃,大晴天里一位穿著長筒雨鞋的婦女告訴我,先前村里真的是破破爛爛的,牛糞遍地,草木雜亂,但這幾年,這里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譬如,建起了時光木橋,修整了石筑瓦房,村道鋪上了水泥,整個村莊干凈整潔,古樹、山泉、小溪、農田、人家,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的景象。我在的這些天,正值鳳仙花盛放,開得如火如荼,桑葚則到了最成熟的時候,吃得我滿嘴滿手都是紫黑色。
顯然,多元化發展產業才是長久的脫貧之計。我從村民蔡汝進那兒了解到,近年來,鴨坡村大力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綠色農業,其中就有生態養蜂項目。由于這里地處海南生態保護核心區,蜂蜜品質上乘,已經獲得國家地理標示,通過了國家認證,所以村里便將貧困戶召集起來,每戶由政府幫扶十箱蜂,大家抱團入股養蜂合作社,分批次發放蜂蜜分紅,找不到銷路的村民,可以把全年的蜂蜜分紅放在合作社代銷,確保年底能拿到五千元以上的現金收入。在養蜂場,村里請來的技術人員現場為村民傳授養蜂知識,選址、冬季保蜂、防止逃蜂、人工分蜂、流蜜期管理、治理蟲害……一一仔細講解。參加養蜂項目的一位村民對我說,他過去每天睡到中午,吃點小酒,然后去喝老爸茶,跟人聊天打牌嚼檳榔,靠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得過且過,可自從加入養蜂合作社后,他改掉了陋習,天天勞作,他管“生態蜂”叫“致富蜂”,對未來的甜蜜生活充滿了向往。
鴨坡村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我在村里邊兜兜轉轉,忽而到了龍眼基地,忽而到了橡膠林;一會兒去了山雞養殖場,成千上萬只山雞的啼鳴聲此起彼伏;一會兒去了綠橙基地,那是瓊中縣最大的綠橙基地之一,占地面積達六百畝,這里出產的綠橙品相好、甜度高、口感佳,每年不僅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土地承包的租金收入,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采摘體驗,瓊中縣為此建造了一座綠橙電視直播間,每當綠橙成熟之際,舉辦豐收節,通過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進行直播。多種產業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多種選擇,讓他們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由此激發了生產積極性。那天,我的隔壁農戶家一改往日的寧靜,放起了強勁的音樂,簡直是震天動地,我一問才知人家是高興,因為一直在外打工的男主人回家來了,而且不想再出去了,村里已提供了發展機會。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栗太強跟我說,這里的脫貧審核即將結束。
鴨坡村很是注重文化建設,強調在物質脫貧的同時也要精神脫貧,這是令我感動的。村子里的一排盒子書房設計時尚,圖書極有品味,有著濃郁的文藝氣息,書房可以兼作民宿,全景窗戶打開后,白天能席地而坐聽鳥語蟬鳴,夜晚能看滿天的星星。周六上午,在書房里我給村里的孩子講了一堂閱讀課,我把從上海帶去的一箱彩色橡皮泥分發給孩子,讓他們在游戲中感悟什么是想象力和創造力。我看到一個孩子穿著拖鞋飛奔而來,忽然又停住腳步折回身去,我連忙問他怎么回事,他靦腆地回答我說,他們學校新來的校長告訴孩子,去學校上學、去書房看書必須穿上鞋子,不可以穿拖鞋甚至赤腳。我覺得這樣的要求真好。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