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公司車間招來了一對母女工。
母親柳臘梅已經45歲了,被安排進倉庫當挑揀工。這個崗位同時受到倉管員和質檢員的管理。工作量大,每天需要將進庫的自制半成品挑揀分類。工作由倉管員安排,挑揀出來的產品又要過質檢員檢驗。以前,先后安排了幾個年輕女工做挑揀,干不了多久,一個個滿腹牢騷,轉崗的轉崗,辭職的辭職。然而,柳臘梅帶來了改變。不到上班時間她便來了,下班過了許久,她還在做最后的清點整理。她花力氣從自制注塑車間將產品搬來,一來,自己分類放置,挑揀起來不出亂;二來注塑件趁熱好修剪,她每天挑揀、修剪出的產品是原來那些年輕女工的兩倍,還都能一下過了質檢員的檢驗。
女兒楊賽珍18歲,第一次跟隨母親出遠門打工。沒有制造工廠操作經驗,卻自愿提出要進注塑車間當注塑機操作工,說想實實在在學一門操作工種。注塑機操作工需要克服車間濃重的塑料原料氣味,又要經常倒夜班,幾乎沒有年輕女孩子。我們猜想她是受到母親影響,和母親在工作上有所照應。果然,才一周,她完全學會了注塑機的操作要領,將她自己打出的注塑件趁熱送去母親所在的倉庫修理,減少母親的勞動量。她高中畢業,在這二十幾名注塑機操作工里是念書最多的人,很快顯出優勢。她計算自己每班配料需要多少,能打多少產品,將多余配料轉到下一個同料產品的生產上。這讓車間主任很開心,減少了浪費,又連貫了生產。那年三八婦女節,這對母女工雙雙被提名“優秀女員工”。在表彰會上,廠領導特意安排母親和女兒站一處。她倆笑得很開心。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在三八婦女節里同時受到表彰的母女工。
郝素琴和余進麗是第二對。
母親郝素琴身材瘦小,干起工來異顯靈動。她進廠那年已經41歲了,是女兒余進麗介紹來的。余進麗已經工作了兩年,為第一車間裝配線的組長,她工作認真刻苦,從來不計較干多干少吃不吃虧。第一年三八婦女節,她被授予“優秀班組長”稱號,得到表彰。而自母親來到后,廠領導和工友們驚喜地發現,這又是一對絕妙搭檔的母女工。郝素琴總在其他女工下班走后,留下來陪女兒清點當天的生產數量,給產品箱貼上標簽,打掃工作臺位,準備第二天需要裝配產品的數量和材料領取。有幾次為趕貨,從檢驗處退回來的返修品,又是郝素琴主動陪著女兒返修好。那年三八婦女節,也是母親郝素琴進廠過的第一個婦女節,郝素琴被評為“先進個人”,余進麗再度被評為“優秀班組長”。表彰會上,母女緊緊拉住對方的手,兩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王群芝是測試員,我進廠工作那年,她已經是測試班的老員工了。幾乎每年三八節,她都要被表彰。陳娜是她的第二個女兒,那年中專畢業,也被她介紹進測試班和自己同崗位并肩工作。測試屬于公司的技術領域,陳娜虛心好學,很快成為母親王群芝的得力搭檔。為每一批次產品及時提供準確的生產數據。那年,應一家客戶的要求,需要對產品改良,母女這才發現,車間現有的測試儀讀數延遲,多次測試都不能達標。母女先是將情況向廠領導作了匯報,便一頭扎進測試儀的數據改版中,也就兩周時間,母女加班加點,周末也不休息,終于改裝了一臺結構簡單、計數直觀、反應靈敏又裝拆方便的裝置,達到了客戶的要求,為公司贏得了又一新產品的研發生產。
理所當然,這對母女成為那年表彰會上又一對“三八母女工”。陳娜說,她的榮譽是母親給的,感謝母親工作上的支持!王群芝說,女兒功勞不可滅……便再也說不出話來,情不自禁,將女兒的肩頭響亮地拍了又拍。
我在生產制造企業工作了二十余年,每年三八婦女節,我所在的企業都會對一些優秀女職工進行表彰,她們大多處在生產一線,用智慧和勤勞,為女性的節日點亮一束束星光。母女工,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對明星。今年婦女節,我很榮幸地看到,我們公司又有一對母女工出現在頒獎臺上。她們與其他女職工一起并肩作戰,播撒著汗水,一展女人的雄姿才華;她們又有融入血緣關系的母女工情懷,在工作上互幫互助,共同創造勞動成果。何其美也!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