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洛人兄的一篇文章,里頭提到了一個流行于舊時的順口溜:“匣中寶劍不用磨,勸君莫娶二嬌娥。家中有井口要小,庭前莫走賣花婆。”
這使我想起了祖母,因為她老人家也給家人講過賣花婆的故事。聽到這故事時,我年紀還很小,故事雖已記不得了,但她講時給人的警示,我至今記憶猶新——若是不聽人勸,就會掉入懸崖、跳進火坑,后悔莫及!
舊時待字閨中的千金小姐,得守很多規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此一來,她們基本上斷絕了與外界的來往。身鎖易得,心鎖難上,女子到了懷春的年紀,情竇初開,易受誘惑,這時如因女紅針黹(zhǐ)等接觸了賣花婆之類的人,就會生出許多讓人恥笑的香艷故事來。
賣花婆,指舊時走街串巷賣碎貨的中老年女人。碎貨是老街的叫法,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小百貨。它以家常用品為主,有女紅類,花花綠綠的絲線呀撐子呀頂針呀;也有妝奩類,頭飾呀胭脂呀雪花膏呀,這些都是年輕女性離不了的。
由于賣花婆是女性,出入方便,日久天長,也就容易惹出是非。《喻世明言》中《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賣珠子首飾的薛婆,就是這樣的角色,貪人錢財,勾引良家婦女,撮合成奸,令人不齒。最典型的是《水滸傳》里的王婆,正是西門官人與潘金蓮的“皮條客”。
當然,《水滸傳》《喻世明言》都是虛構的,但它們是從世情來的。世情話本到北宋而興盛,與城市市民階層的壯大關系密切,洛陽當時為西京河南府,老街當然是歷史長河之分流。話本與戲劇一樣,多是勸人向善的。老街上的那個順口溜,也是勸人的,勸人提防,防患未然。這個意思,在《朱子家訓》中也有明白的表達:“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人生一世,會遇到許多考驗定力的關口。事實證明,定力和心鎖還是要有的,盡管現在早已不是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代了。用現在的話說,花花世界,誘惑多多,把持住了,你就是巾幗賢良,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想洗凈,一輩子也難。
想想這代代相傳的順口溜,其實也是“家箴”,自有其道理。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