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輩子喜歡喝酒,卻從來沒有誤過事,這還要歸功于他的一套"喝酒哲學".
在父親的"酒經"中,"適可而止"是他念得最多的一個詞。說起來,他的酒興還真蠻濃的,幾乎天天喝酒,而且每天至少兩次,有時候竟達到三次??闪钊朔Q奇的是,父親每次喝酒都能控制住自己,絕不喝足,明明是半斤的量,卻只喝三兩就"剎車".而父親也似乎特別滿足于這種"留有余地"的狀態,每次小酌過后,總是一副"小神仙"的愜意神情,并且帶著幾分微醺感慨道:這世上的許多事情就跟喝酒一樣,太滿了就沒有意思了。
一開始,這樣的話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后來學了醫才知道,每天喝二三量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預防血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有益;而如果酗酒,則會損害肝、胃、大腦、神經等多個器官,不僅于己無益,還使酒無辜地背上"殺人兇手"的惡名。明白了這些知識,我不由得對父親的"喝酒哲學"心生佩服,好個"適可而止"!
盤點人生路上的煩惱、挫折,其實有不少就是因為沒有"適可而止".而從父親的"適可而止"里,我也漸漸領悟到"吃飯七成飽""不說滿話""得理饒人""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吃碗望鍋""貪從無節制始"等一個又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
父親的另一條"喝酒座右銘"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為一名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作為一位視酒為生活的一部分的老"酒民",父親喝過的酒品種五花八門:起初,是自家釀的"大麥沖子";后來,隨著日子的一天天紅火,先后趟過"湯溝"、踏過"尖莊"、品過"稻花香"、探過"廬州老窖"、乘過"迎駕";直到近幾年,喝上了"雙溝牡丹"……雖然酒的檔次不斷提升,但在骨子里,父親對酒是不是名酒、貴酒、特酒并不看重,只求"對自己的口味就行".
這幾年每逢中秋、春節等節日,我都要捎幾瓶好酒給父親。可過段時間回老家看望他時,卻經常發現空酒瓶并不是我送的那種,于是問父親那些"好酒"哪里去了。父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告訴我,我送的那些酒好是好,也很貴,喝起來卻不對他的口味,他就拿到一位經銷酒水的熟人處,換了幾箱不算貴卻使他感到適應的酒。那些在我看來的"薄酒",他老人家卻喝得快樂無比!
何止是酒,一個人對于另外一個人,一粒種子之于一方土壤,一雙翅膀之于一片遠方,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沉默如山的父親,用一杯酒將我的心穹洗濯得一片晶瑩。
對于父親來說,最具有真切感觸的"酒諺"要數那句"勸酒不香".父親喝酒五十余載,目睹無數因醉酒而引發的悲劇,而其中最直接的根由就是有人慫恿、強勸別人飲酒,因此,他對那些勸酒者很是反感。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曾用樸實的描述傳神地勾勒出醉酒的"流程"——"歡聲笑語、甜言蜜語、豪言壯語、胡言亂語、瘋言瘋語、不言不語、悲聲泣語".短短幾十個字,卻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所以,和父親一起喝酒的氣氛分外寬松、和諧,沒有人勸酒,各人量力而行。每每酒香氤氳之際,閱讀著父親慈祥的目光,感念著父親如酒一般甘冽、清澈、綿長的教誨,我總是憬悟如涌:不強人所難,不僅是喝酒的原則,也是做人的底線。
如今,年逾古稀的父親依然每天喝酒。而與酒香一樣恒久、豐沛、細膩、雋永的,是父親的"喝酒哲學".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