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臺灣舅媽當上養老院的“照服員”純粹是管閑事管出來的。“照服員”等同于護理員,只不過叫法不一樣罷了。
一年前,舅舅和舅媽雙雙住進了一家養老福利院,從舅媽發來的視頻看,那里的居住環境真不錯,一日三餐也不用舅媽操心,他倆有時間就去散散步,搓搓麻將,炒炒股票,日子過得優哉游哉……
舅媽在微信里告訴我,悠閑的日子沒過多久,她一個被人“照服”的養老人員就去“照服”別人了。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有一天舅媽在走道里聽到一間房里不斷傳出“不要、不要”的抗拒聲。好管閑事的舅媽立
刻沖進房里,她要看個究竟,不會是有老人被虐待了吧。她看見有位耄耋老伯使勁拉著床欄不肯去洗澡。照服員拽、老伯躲,這不成拉鋸戰了?舅媽當即指責照服員不該對長輩這么用勁,要是拉出了問題再想挽回就來不及了。
委屈的照服員告訴舅媽,老伯已經一星期沒洗澡了,再由著他去身體都要發臭了。這話說得合情合理,可老人不配合怎么辦?這倒是難不倒舅媽,她始終在照顧79歲的舅舅,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老人不愿意洗澡是有原因的:洗一次澡等于干了一回體力活,體力上吃
不消;再者老人也有自尊心,他們很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暴露衰老的軀體。
這天下午,舅媽和護理員就像哄孩子似的哄老伯坐進了浴盆,一面沖洗一面陪他說長道短,一直到老伯上了床舅媽才離開。
原以為這只是個插曲,沒想到第二天養老院院長親自來找68歲的舅媽,說服她去接受“照服員”的專業培訓,拿到證照后在院里做個義工。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們太需要像舅媽這樣心善又有點護理經驗的“照服員”了。
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們雖然在養老護理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依然缺乏護理資源,小老人照顧大老人成了風氣。舅媽被院長這么一捧一吹一鼓動,立馬同意重做學生,再出江湖。其實她也是有私心的,她畢竟不專業,一旦學到了專業知識后最直接的得益人就是舅舅,今后照顧起來可以得心應手啦。
舅媽是不拿工資的“照服員”,但她反而勇挑重擔,照顧起四五位耄耋之年的失智失能孤老。舅媽叫他們伯伯,臺灣普通話讀“拜拜”。細想這個諧音何其形象,感情再深,總有一天彼此終將“拜拜”。然而,舅媽和伯伯們相處很愉快:無論失智還是失能的,她把他們弄得干干凈凈的。舅媽天生愛說話,親友們平時嫌她嘮叨,可老人家不嫌棄,反正她前說他們后忘,重復一百遍也不嫌多。還有的伯伯記憶力差,記不住自己的房間,常常走錯門。舅媽也有辦法,她在硬紙板上畫了伯伯們最喜歡吃的水果貼在房門上,讓老人們按蘋果、香蕉找家門。
春節前夕,舅舅、舅媽要回上海探親了。他們的一雙兒女在上海,早就盼著二老回家團聚。這時,舅媽心里有點酸,回上海至少小住三個月,她不知回去后伯伯們是否安好健在。臨走前夜,舅媽給每位伯伯都包了紅包,送到床頭,反反復復一句話:“伯伯,您要等我回來呀……”
一句“您要等我回來呀”始終蕩漾在我的心頭,就憑這句話,舅媽在我的心里很偉大。把陌生的伯伯當家人一樣照料,不是每個人做得到或是愿意做的。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