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公益活動,我認識了一位喜愛分享童話故事的中年女子。
那天,為了配合她朗誦童話故事,主辦方臨時找來二三十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客串”。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在家長和節目主持人的引領下,蹦蹦跳跳地走上舞臺,但家長一離開,有的孩子哭鬧著要下臺,有的孩子在臺上追逐、嬉戲,甚至還有個萌寶寶,一上臺就趴在地上,托著下巴好奇地打量著臺下的觀眾……這時,她像從童話世界里飄出的花仙子一般,穿一件綠色的棉麻長裙笑容可掬地出現在舞臺上。她的聲音,帶著一種魔力,讓剛才還在哭鬧和追打的孩子們,頃刻間安靜下來。連那個趴在地上,好奇地打量著觀眾的萌娃娃,也調換了注意的方面,扭過頭托著腮幫聽得津津有味……
因了那場活動,我們互相認識了,并在后來的多次交流中成了朋友。
她曾是一位焦慮的母親,常為兒子成績焦急不已。其實,兒子的成績還不錯,只不過她希望能再好一點……因為這個“再好一點”,她和兒子的心,日日都像繃得緊緊的琴弦,少了舒緩的韻律。
有一次,她又為兒子考試成績沒達到預想而大動肝火,兒子氣呼呼地回到自己屋里,“砰”的一聲關上了門。為了轉移注意力,釋放心里的火氣,她打開電視看起新聞。
那晚,電視正在播放“助殘日”特別節目。病房中,一個腦癱患兒的媽媽在詢問大夫:“我的孩子什么時候可以好?”大夫問:“你的‘好’概念是什么?”媽媽說:“就是什么時候可以坐?可以站?”
她的心,突然像被電擊中了一般,猛地一震:“原來,我的焦慮在于自己要求得太多呀!”
此后,她不再苛求孩子的成績,而是每晚陪兒子閱讀。后來,喜歡讀書的兒子成績不斷進步,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談起教子心得,她告訴我,家長不要嘲笑和打擊孩子的想法,更不能把自己對孩子的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面對孩子的夢想,家長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和引導孩子。
在我眼中,她就是不斷完善自己,成長為孩子人生路上的點燈人!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