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女兒嬌生慣養,是個“不成熟的孩子”,小夫妻兩人結婚七年,也不大開“火灶”,無所事事,無憂無慮。自從女兒為人母后,整個人似脫胎換骨,變了樣,忙碌了,勤儉了,顧家了,還嘮嘮叨叨,十足像個“小外婆”呢!經常在網上淘寶購物,什么奶粉啊、尿布啊、衣服啊等,能淘到便宜的,搶購的,總會把握住機會,節約一點好一點。
十月底,我愛人從以色列旅游回家,給寶寶帶了一件小馬甲,事前沒征得女兒同意,本想討個好話,誰料,反而挨個批評,我也納悶,女兒推誠置腹地說:“給寶寶買東西,心情可以理解,但仔細想想,寶寶日長夜大,能穿幾天?這件小馬甲合250多元,太奢侈,我‘淘’來的只需15塊,多好看、多實惠!”一席話,言之有理,說得我愛人無言以對,我旁觀聽著,心里暗喜,女兒有了孩子,學會當家過日子哦。
思維的習慣,理念的碰撞。這期間,令我最煩惱的是,傳統育兒方法與現代育兒意識的沖突,如啃玩具,我總會阻止說臟,女兒卻說啃牙是寶寶的天性,讓他啃;吃輔食,我說切細點,易消化,女兒卻說可以偏粗點,別嬌嫩;站爬時,我說小心點,女兒卻說男孩摔摔,有陽剛之氣……記得國慶節,最低溫度降到二十一攝氏度,二日降至十七度,為了床墊上的涼席,我又與女兒“斗嘴”嘮叨著,早在九月中旬白露時,我就穿上長袖衣服,涼席也收了,所以,看到女兒床上的涼席,寶寶還穿短袖短褲,就犯愁,“天涼了,寶寶要著涼的。”女兒針鋒相對,振振有詞地講:“你懂嗎?寶寶氣旺與你們老人不一樣;從小要鍛煉,否則弱不禁風。”
外孫周歲時,好奇心越來越強,手腳更加靈巧,喜歡探索外界的事物,還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淘氣”事兒。在寶寶看來,什么都想做,也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能力,女兒喜歡順其自然,外孫學會爬后,常常“獨立行動”,喜歡抓,喜歡爬,喜歡立,到手的事物都愛不釋手,有時去抓電器開關或容易墜落,做危險事情時,女兒說一聲:“不能動”“打住”,造成一種能終止嬰兒行動的條件反射,寶寶果然停止動作了!女兒及時夸獎他,“好,這就對了!”女兒說得好,培養寶寶,關鍵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用心。
溝通是心靈的橋梁,是傳遞情感的紐帶。隨著寶寶的長大,有時他笑嘻嘻做出令大人高興的行為;有時能清楚地分辨出熟人和外人;有時他在積極地模仿“大人”……女兒和我愛人,不厭其煩,有意識地做示范,引導他,教育他:“打電話”,他把右手放在耳朵旁;“拍拍手”,他兩只小手拍了起來;“燈燈呢?”他將頭抬起來;“‘馬到運開’在哪里?”屬馬的寶寶會看著門上的橫聯,配合默契,女兒給他一個笑臉,豎起大拇指時,外孫知道在夸獎他,鼓勵他,便心領神會,嫣然一笑,表現欲愈發強烈。此刻,你會發現,教育孩子、琢磨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技巧,也是一種樂趣。
女兒育兒,全家相伴。寶寶的成長,又將一路走來,愛,改變了生活,愛,改變了家庭,這是難忘彌珍的一年,是忙碌挑戰的歲月,是溫馨美妙的時光。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